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北威州纳米研究联合会和埃森大学为首的多家德国科研机构,最近在利用单个电子作为纳米电路开关的研究中取得初步进展.科学家称,这一研究可能为芯片业带来突破. 在普通的硅芯片半导体电路中,微晶体二极管通过电路的接通和断开代表二进制中的“1”和“0”,实现这样一个过程大约需要10万个电子.而德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由55个金原子在平面分布形成的所谓“纳米簇”可以达到同样的功能,而且实现电路的接通和断开只需要一个电子.早先德国科学家在钯原子组成的“纳米簇”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当钯“纳米簇”置于两个铂电极之中并加以特定电压时,只要有一个电子就可以实现晶体二极管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纳米技术,是指在0.1— 100 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科学家们在研究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发现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3.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室温下的超塑性:纳米铜“能屈能伸”达 50多倍而“不折不挠”……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早已在纳米领域拉开序幕。   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 0. 1至 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从九十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到迅…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洪茂椿院士获准参加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纳米材料技术”的了课题“纳电子功能材料”的研究,负责纳电子功能材料制备的研制。这是福建物构所自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承担的又一个国家级重要课题。该子课题的目标是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关键技术开展的研发,为纳米单元器件和纳米阵列电路的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产业》1996,(4):33-33
科学家人工合成最重原子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前不久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市的重离子研究所人工制造出序号为112的新元素,其原子量是277,为迄今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据德新社报道,科学家利用设在研究所的加速器把锌原子加速,并在数星期内不断撞击一张铅箔,一个锌的...  相似文献   

6.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北京北”的业主们就遇到这样一个不明不白的事:开发商在售楼的时候说是要建网球场的地方,却突然通知要建设一个开闭站(电力设施,指只有接通断开功能的配电站)。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力 《理论观察》2006,(3):179-180
科学美是否存在,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正像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问题上科学家也是最有发言权。很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和罗素郁曾将它作为神奇的艺术品来欣赏阅读。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科学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曾惊叹迈克逊——莫雷实验“所使用方法的精湛”和“实验本身的优美”。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对近现代科学创造史稍作考察便可以发现科学美的存在。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8.
科技动态     
《中国科技产业》1997,(3):62-63
英德科学家发现记忆新机制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记忆新机制。它可以解释为什么重大事件会令人终生难忘。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德国马格德堡精神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L发在论文说,大脑中某些蛋白质与连接脑细胞的“通路”的用4作用和记忆的形成有关,当这一作用强烈时记忆就深刻。他们解释说,大量脑细胞之间的“通路”是构成记忆的基础,特定的“通路”代表对特定事件的记忆。这些“通路”有的比较“粗大”,有的比较“纤细”。印象深的事件形成的“通路”比较“粗大”,容易形成永久性…  相似文献   

9.
日前,中国科学家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室温下的超塑性:纳米铜“能屈能伸”达50多倍而“不折不挠”……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早已在纳米领域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纳米电缆” 自人类第一个晶体管问世以来,其尺寸每 18月缩小两倍,到如今的“奔四”仅有 100多纳米;预计到 2010年晶体管的尺寸将只有几十个纳米,那么这种超高密度集成电路的元件之间用什么连接呢?这是世界科学界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纳米领域首席科学家张立德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小组,日前成功合成出只有头发丝 5万分之一细的纳米级同轴电缆,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新视野     
《中国科技产业》2001,(1):66-67
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纳米电缆”自人类第一个晶体管问世以来,其尺寸每18月缩小两倍,到如今的“奔四”仅有100多纳米;预计到2010年晶体管的尺寸将只有几十个纳米,那么这种超高密度集成电路的元件之间用什么连接呢?这是世界科学界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纳米领域首席科学家张立德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小组,日前成功合成出只有头发丝5万分之一细的纳米级同轴电缆,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为一种尺度单位,一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同轴纳米电缆的内芯是直径仅有10纳米左右的碳化物,外层包有氧化硅绝缘…  相似文献   

12.
工厂排出的大量粉尘总是令人生厌,但德国科学家最近的新发现给了工业粉尘一个为自己“平反”的机会,那就是能帮助修补臭氧层空洞。臭氧层位于地面以上25公里处,能够吸收对生物有害的太阳紫外线,是地球生态环境的天然保护伞。工业粉尘中含有的氟氯化碳和相关的碳氟化合物等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罪魁。德国乌尔姆大学的安德烈·佐默和拉尔夫—皮特·弗兰克在研究中发现,原本很难溶于水的氟氯化碳在加入直径仅70纳米的聚苯乙烯微粒后会很快被水吸收,佐默就此提出了利用废气修补臭氧空洞的设想。研究人员指出,因为大多数工业粉尘与纳米级的聚苯乙…  相似文献   

13.
媒介速递     
《自然—通讯》石墨烯晶体管便捷制造方法德国和瑞典的科学家发现,在碳化硅晶体上使用一个类似简单的平板印刷过程,就可以制造石墨烯晶体管。该突破有望让他们研制出基于石墨烯芯片而非碳基芯片的计算机。研究团队使用一束高能的带电原子将材料蚀刻成隧道以制造出让晶体管得以运行所必需的零件:源极、栅极(门)和漏极。科学家们也发现,在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由氧化钼 晶体制成的新型二维 纳米材料,有可能给 电子工业带来革 命。 在材料学中,厚度为 纳米量级的晶体薄膜 通常被视作二维 的, 即只有长宽,厚度可忽略不计,称为二维纳米材料。新研制出的这种材料厚度仅有11 纳米,它有着独特的性质,电子在其内部能以极高速度运动。 石墨烯是单层碳原子网,是人类已知的最薄材料,电子在其中 也能高速运动。但石墨烯缺乏能隙,用它制造的晶体管无法实 现电流开关。氧化钼材料本身拥有能隙,将它制成类似石墨烯 的薄片后,既支持电子高速运动,其半导体特性又适合制造晶 体管。科学家说,在新材料内部,电子极少因为遇到“路障” 而散射,可以流畅地迅速运动。利用这种新材料可研制出更小、 数据传输速度更快的电子元件和产品。(中国日报网)  相似文献   

15.
科技前沿     
我国科学家发现 人脑记忆“新大陆” 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我国科学家不久前在人的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承认。 作为我国近年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和全球脑科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项重大发现,专家认为,人脑“新大陆”的  相似文献   

16.
“纳米”是英文namometer的译名,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分之一毫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45个原子串在一起的长度。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1982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技术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祖国大陆科学研究获突破已进入活的纳米生物领域将最先进的物理技术运用于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可以轻松地实现在纳米水平下观察分子活动。祖国大陆第一个生物学与物理学交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发展近场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体系特征”近日在杭州通过国家级验收。所谓近场技术,就是使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可以在纳米水平下观察分子活动,研究生物超显微动态结构的过程,并对活体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观察和研究成为可能。专家认为,这使得我们的科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活的纳米生物世界,对我国纳米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浙大纳米…  相似文献   

18.
英国科学家日前用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石墨烯制造出了一种超小型晶体管,这种晶体管只有1个原子厚、10个原子宽。这使人们朝制造可靠的纳米级超小型晶体管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名科学家钱学森预言:“纳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固体原子相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与合作者对“准晶”的独立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甚至超越。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叶恒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