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有“对口”经营模式被打破。粮食市场化发展成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经济往来桥梁的合同,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合同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日显突出。用好、管好合同,不仅是企业实现效益的保证,也是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合法权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出资者指派财务总监对经营者进行财务监督 ,以确保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已被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许多企业采用 ,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本文试图对国有粮食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进行探讨。一、建立国有粮食企业财务总监制的必要性1 国有粮食企业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出资者应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国有粮食企业的资本属全民所有。《公司法》第六十七规定 :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授权的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对国有独资公司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 ,即表明各级财政部门和各粮食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3.
粮食企业行为与粮食市场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粮食企业行为与粮食市场政策冀名峰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消除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痼疾,是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国有粮食企业行为方式的认识十分不够,可谓“内行讲不明白,外行搞不清楚”。因此,有必要摸清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国有粮食企...  相似文献   

4.
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合同已成为粮食企业进行经营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粮食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对合同签订的规范程度和履约率不窖乐观,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业务的开展。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钻法制不完备,体制不健全的空子,见利忘义,利用合同进行欺骗,以签订合同为幌子进行违法活动,具有很强的欺诈性、隐蔽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避免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5.
创新体系做强国有粮食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保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云南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深化改革走上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轨道。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圈的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建立以及国内粮食市场化和云南“走出去”开放战略的进一步扩展,国外粮食企业集团、国内国有粮食、私营粮食企业及个体粮食经营者构成了云南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国有粮食企业面临竞争主体增多、竞争激烈的严峻考验。面对机遇和挑战,作为粮食销区的云南国有粮食企业只有创新,才能增强活力,加快发展。一、思想观念创新是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前…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最近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鼓励符合一定条件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经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查粮食经营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后,按国家规定从事粮食收购”。国务院要求非公经济“按国家规定从事粮食收购”,当然包括要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国标”似乎仅是要求国有粮食企业执行,而对其他粮食经营主体却无人向他们提出执行“国标”要求。这不仅制约了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也是不合格粮油,乃至“毒米”、“毒油”不断流入零售市场危…  相似文献   

7.
粮食行业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变较晚的行业之一,国有粮食企业在经营思想、经营方式、经营上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良迹,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以增量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结构性矛盾仍严重着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面对即将加WTO后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对粮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结合济南市粮食企业的实际,具体应该从“五个转变”“三个重点”“八条路子”上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8.
《粮食经济研究》2006,(6):41-47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下,许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现货买卖”模式经营粮食。这种传统经营方式存在着粮源不可靠、销路不确定、特别是无法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等问题。有些企业虽然采取了“随购随销、快购快销”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价格波动风险,但收益明显下降。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日益深化,失去原有优惠政策保障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传统现货购销方式经营粮食的风险进一步凸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粮食经营方式,寻找化解经营风险的有效对策,已经成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2002年,广西全面启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实行了“一取消、两放开”,即“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粮食购销价格”。打破了以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垄断粮食收购的局面,对广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和农发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广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和农发行业务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国有粮食企业购销规模较以往出现较大萎缩。2002年广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43万吨,比2001年减少44.58%;2002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占当年粮食产量的2.76%,比2001年下降2.0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粮食问题研究》2011,(1):44-44
国家发改委最近要求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配合政府做好保供稳价的工作。粮食企业要严格遵守粮食经营者最高库存的限定.自觉维护市场收购秩序.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的监管,做到不抢购、不抬价、  相似文献   

11.
一、国有粮食企业亏损的成因国有粮食企业亏损,从历史来看,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从1953年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沿续3O多年,一直实行的是粮食企业经营低盈利、不盈利和宁亏勿赚的保护消费者、生产者利益的政策。粮食经营购销价格倒挂一直延续了32年时间,国有粮食企业在经营中无利可图,靠的是财政补贴过日子,这是国有粮食企业长期亏损的重要原因。从现实看,粮食企业亏损是改革措施不配套造成的。从80年代开始,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经济运行中实行“以工补商”、“以议补平”、“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等办法,试图以此…  相似文献   

12.
我市现有8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辖粮食购销站28个;在岗干部职工356人。2005年底,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成改革任务后.企业的“老粮老账老人”问题基本解决。经过一年半的运行,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面扭亏为盈。2006年,实现利润37万元,较同期减亏增盈1440万元;2007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3万元,同期减亏增盈283万元。尽管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部分购销企业中仍存在经营机制不活、经营者责任感不强、国有资产监管不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状况,影响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何建立完善新形势下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仍是当前粮食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 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的粮食流通新格局,是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 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开放型粮食流通新格局。“入世”标志着中国将全方位、宽领域、多方面地对外开放,实现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对接,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的格局,进一步促进粮食市场化改革。国有粮食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一厢情愿地希望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偏居一隅、受到保护、坐享补贴,绝无可能。 “入世”后对国有粮食企业短暂的过渡期既是夯实家底、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的极…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江苏省建湖县粮食购销企业进行“双置换”改制后,实行的是承租经营机制,致使经营者多以短期经营为主。特别是全县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容小、布局散、设施旧、竞争弱的矛盾日趋突出,原有的仓储优势正加速弱化,其运作方式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规模不大。购销企业基本上收原粮、卖原粮,赢利空间小且无积累,  相似文献   

15.
一、“四分开一完善”为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开篇说明现行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时指出“不改革,国有粮食企业就难以扭转亏损,不能担当粮食流通主渠道的重任”,也就是要求国有粮食企业要通过改革,扭转亏损局面,  相似文献   

16.
《齐鲁粮食》2007,(3):9-16
一、2006年粮食工作简要回顾 (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顺利完成。一是成功破解“三老”难题。累计消化处理老粮100多亿斤.“老粮”库存压力彻底解决。“老人”得到妥善安置。累计减员分流102349人,其中身份置换83676人;粮食企业重新竞聘安置近3万人。“老账”近90亿元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剥离,其中1998年6月以后政策性财务挂账30亿元。二是企业布局和结构趋于合理。对1623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重组粮食购销企业713家。其中,国有独资或控股284家。三是进一步奠定了粮食事业发展的基础。广大粮食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多地运用市场和法律的办法、科学发展的理念来推动工作:粮食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2004和2005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四次批示我省粮改经验,全国县级国有粮食购销改革现场会2004年在我省召开,我省去年还被国家粮食局评为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后期,有些省内外产粮区国有粮食企业把收购后的粮食集并到我市,委托 国有粮食企业代为储存、管理、营销。我们把这一形式称之谓“代储代销”。这种新的经营形式在产生后二年中,迅速地得到认可并取得显效。因此,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载体,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系到粮改目标能否最终实现。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推进和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显得尤其紧迫。当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布局不合理、产权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完善、减员分流不彻底,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经营亏损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粮食购销市场化、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有粮食企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如何实现由“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变,真正成为国家对粮食宏观调控的载体,是摆在国有粮食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阶段性、多样性和各地执行政策的不平衡性,使承担政策的国有粮食企业长期以来不能政企分开,在机制和体制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国务院加大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程,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给予了较好的政策支持。但在实际改革中由于各地财力不同,在改革进度、深度、广度上存在不平衡。笔者认为,这次改革是最好的一次。较好地利用改革政策,不但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国有粮食企业的“三老”问题,而且能为改制后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实现国家提出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目标,较好地解决国有粮食企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