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经界(学术)》2009,(9):53-53
今年底之前不会出现通胀。通胀是滞后因素,因为只有经济起来后,才会出现通胀。目前股市、楼市出现价格上涨的现象,更多是一种正常的波动。我国的股市和楼市价格与实体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些市场还很年轻,没有完全起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金涛 《新财富》2011,(8):28-29
经济能否走出底部,以及经济何时走出底部,与通胀直接相关。理论上2011年三季度尚不存在使通胀继续恶化的因素,通胀将如期回落,市场的底部也将不断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3.
通胀·油价     
<正>张立群:我国目前尚未进入高增长高通胀时代著名经济学者张立群日前撰文指出,未来我国不会进入高增长、高通胀时代。他认为,因为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没有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因此不会发生高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的情况。同时,在推动成本增加和导致成  相似文献   

4.
巴曙松 《商界》2008,(8):102-102
在把应对通胀作为首要任务的基调下,短期内从紧的货币政策仍然有必要坚持,包括继续使用数量政策对冲和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及窗口指导等信贷控制措施。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央行对冲并不能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只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尽可能平稳的金融环境。从我国通胀的形成因素分析.随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去年起主导作用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输入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将成为未来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声音     
《品牌》2011,(11):5-5
<正>中国应考虑放松货币政策。——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指出:面临着通胀下降,但经济增速却因为外界形势不明朗和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因素可能迅速下滑的大环境下,中国应该考虑放松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的软着陆。目前是开始实施"放松"政策的正确时点,中国需要货  相似文献   

6.
温万德 《现代商业》2011,(5):182-183
与大部分经济体相似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通货膨胀,但并不是所有的通胀都会扭曲资源配置和阻碍经济增长,所以对通胀要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超过一定幅度的通胀,在对民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经济发展,对其应该谨慎应对。文章将中美两国增长过程中遇到的通胀进行了对比,发现两国经历的通胀有相似之处,而且一定幅度内的通胀对经济的危害性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面临的通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治理通胀的同时不能排除滞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2008年经济主旋律通胀与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宁 《新财富》2008,(1):42-43
2008年中国经济政策的焦点将围绕压制通胀及其预期这个主题展开。当前中国通胀的内在原因主要来自流动性过剩、国际外在环境、政府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三个方面。针对这一多因素的并发症,需要多剂多方面政策并用的鸡尾酒药。 对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也须围绕通胀这条主线展开,预计2008年中国GDP增速在10%左右,至2008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达到6.5:1。  相似文献   

8.
当前,管理通胀预期已成为我国政府文件中的频繁用语,这自然不是无缘由的。2009年信贷过多使得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加强,而美元贬值导致的全球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不断增长;同时,国内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苗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场的通胀预期。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0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这表明政府早已对通胀及未来资产泡沫的产生有了警惕。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贸导刊》2008,(12):36-36
高增长伴随高通胀是2007年中俄经济共同特点。2007年中俄GDP各增长11.9%和7.7%,通胀率则分别为4.8%和11.9%。通胀结构也表现相似,如食品价格上涨分别高达18.2%和15.6%,均是推高两国通胀的主要因素。所以,抑制通胀特别是抑制消费品价格涨幅同是2008年两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以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发生了变化,通胀上升与增长下滑改变为通胀与增长双下滑。1月至7月,通胀与经济增长变化方向相反,一升一落,CPI向上升高,从4.9%上升到6.5%,工业增加值向下滑落,从14.2%下落到14%。7月份以后,通胀与经济增长共同下落,CPI由升转落,从6.5%高峰下落到年底4.1%;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下滑并且下滑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