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海生 《中国外资》2011,(14):275-275
<正>一、什么是绅士王先明先生在《近代绅士》是这样定义绅士的:凡获得封建社会法律所认可的身分、功名、顶戴,"无论出仕未仕",一概属于绅士阶层。他指出:,绅士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他们具有双重的属性,即具有政府赋予的功名身分,又是基层社会文化权威。绅士们控制着基层的行政权、司法权,皇权收取赋税等行为也要依靠绅士。在清代,官员回避制和频繁的流动更加消弱了代表皇权的官僚对于基层的控制,清代地方官做官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和当地绅士搞好关系,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因此绅士阶层既代表了专制皇权的延伸以及对基层的统治,也是地方自主管理和向上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太平绅士     
《新理财》2007,(10):19-19
太平绅士制度缘起于16世纪前,是英国创立的一套旨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司法辅助制度。英文名称为:JUSTICES OF THE PEACE,简称J.P.,译意是“和平公证人”或“治安推事”,后正式译为“太平绅士”。[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绅士 王先明先生在<近代绅士>是这样定义绅士的:凡获得封建社会法律所认可的身分、功名、项戴,"无论出仕未仕",一概属于绅士阶层.他指出:,绅士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他们具有双重的属性,即具有政府赋予的功名身分,又是基层社会文化权威.绅士们控制着基层的行政权、司法权,皇权收取赋税等行为也要依靠绅士.在清代,官员回避制和频繁的流动更加消弱了代表皇权的官僚对于基层的控制,清代地方官做官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和当地绅士搞好关系,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因此绅士阶层既代表了专制皇权的延伸以及对基层的统治,也是地方自主管理和向上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腐败问题是中国社会二十一世纪的几大焦点问题之一,腐败问题处理得得力与否,不仅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心到中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党和政府早已意识到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党中央几次有关反腐败和党的作风建设的会议都表明了中央在腐败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江泽民主席“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以及“七一”讲话更明确地显示了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央和地方,党和群众的一致努力下,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反腐热潮,为适应这种形式的需要,各种有关反腐败的章、作数以万计,许多专家学纷纷发挥自己的观点,为反腐献计献策。应该说学术界这种针砭时弊、关注现实的作风是十分令人欢欣的和鼓舞的。但是,综观这些论作,大家所谈所反的腐败大多都是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如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等,而这些腐败行为都离不开“以力”二字。即大家所言的腐败都是特权利用人民群众赋予的公共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政治、经济腐败。笔认为,中国社会不仅存在着严重的特权的“官场腐败”,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平民大众的“大众腐败、平民腐败”。“大众腐败、平民腐败”的蔓延和恶化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股严重的“腐败化”。  相似文献   

5.
元代官方的救荒和抚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官方的救荒和抚恤政策对巩固蒙古统治者在全国的政治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救荒政策除仿前朝设置常平仓和义仓外,还形成了鳏寡孤独赈贷之制、水旱疫疠赈贷之制、京师赈粜之制和纳粟补官之制等各项制度,以赈济和救助遭受天灾人祸的平民。抚恤政策主要针对亡故的朝廷官员和军士,主要形式有荫叙子孙、旌表封赠、发放抚恤金和丧葬费、减免差役、养育家属子女等;待遇上,官员优于军士,军官优于民官,还有明显的身份和品级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睢宁县信用评级事件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中与公民利益的三个冲突点,分别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制度伦理的实现方式和由制度衍生特权的不平等观念。文章最后论述了解决这种冲突的具体措施以及对政府德性的分析和预期。  相似文献   

7.
洪创基 《广东财政》2003,(12):64-65
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国家和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经济单位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绅士,他们简直就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帮助妇孺逃生的绅士!”3月7日下午3时,人保财险四川遂宁分公司总经理罗华安将100万元保险预付赔款交到四川隧宁开元运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手中,并向记者介绍广西横县“3.1”特大交通事故中四川民工舍身换取10多名妇女儿童生还的感人事迹,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太伟大了,这些四川民工真是太伟大了……”  相似文献   

9.
康熙年间,苏州一带绅士逃税之风甚烈,涉及共13517人:为此,康熙皇帝下令一律取消功名,其中3000人交刑部论处.在顺治皇帝时高升“探花”的昆儒叶子蔼,也欠税折银一两。叶探花上书求情:“所欠一厘,准令制钱一。”料想皇上会恩准的。然而。康熙皇帝还是照样除了他的功名.这事在江南一带成了一句民谣:“探花不值一”。  相似文献   

10.
吴桂华 《中国外资》2009,(18):96-96
现代公司的发展和完善,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必需的制度基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都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它们相辅相成,既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构成了企业微观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几点看法杨树相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产物,它虽然发源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于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也具有借鉴的意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  相似文献   

12.
乡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域。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机构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对振兴地方经济、维护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它是在特定的行政体制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规范政府间财权财力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的财政制度。具体地说,它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权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13.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为了引导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的公共行为,调节地区间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财力水平差异,协调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将以此为目的集中起来的财力通过一定方式转移给地方,以协调其财权与事权关系的财政制度。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控制管理地方政府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央政府调节地区之间财政不平衡的主要手段。它以取得对象与支付对象不同一为特征。以实现调节富裕地区(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的财力上的差异(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各地区财权与事权的相对统一,贯彻中央政府的政治经济意图为目的。  相似文献   

14.
勇雪莹 《中国税务》2014,(11):76-77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诞生于康熙十九年的楹联,一直悬挂在河南南阳内乡县筒三堂前,是内乡县衙官德文化楹联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5.
一项制度的安排,只有深深植根于社会的历史与文化现实中,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国家审计因缘于各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呈现了不同的国家制度模式,国家制度的差异性塑就了多种国家审计制度模式。中国特色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审计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国家审计相关制度安排的总称。其基本标志:一是符合中国国情,二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是基于审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对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或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双方当事人表示真实即认定有效的借贷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而正规金融又不能有效满足需求时的必然产物。近几  相似文献   

17.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地方债务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市政债券制度和日本地方公债制度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债券制度,前者代表着分权制国家的地方债券制度,后着代表了中央集权国家过渡性的地方债券制度,两国从地方债务制度建设到规范的监督管理,在长期地方债务融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庞大的地方债务不仅没有转化为严重的社会和财政危机,反而通过有效利用债务融资极大地改善了地方投资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或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双方当事人表示真实即认定有效的借贷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而正规金融又不能有效满足需求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李明晓 《会计师》2009,(1):78-79
<正>转移支付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属于财政学中财政支出的范畴。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实现财力均衡的基本手段。我国目前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调节社会  相似文献   

20.
刘明阳 《金卡工程》2010,14(9):374-374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的主要特色之一。历来普通人对这一制度的认识都是神秘而朦胧的。但活佛转世制度本身并不单纯只是一个宗教现象,划开宗教外衣,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制度是由于藏区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藏区原始宗教苯教的影响与融合,以及教权与世俗统治权之间的权力斗争,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权力博弈等诸多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对这些客观性要素进行一个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