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2014,(5)
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VVIC)于2011年1月15日发布第31次互联网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据调查,未来3年,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随着标准之争达成一致,以及移动电商带动的远程支付发展,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将会大大加速,预计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元。传统的支付方式,消费者必须到一个物理场所"刷卡"。移动支付,可以使消费者随时随地完成支付——相当于将POS机和ATM机携带在身上,将POS机和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5,(8)
移动支付主要是依托手机等移动终端来实现账务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的,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的典型代表就是"微信红包"的推广。以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为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移动支付发展的特点,进而着重探讨了移动支付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移动支付的需求飞速增长,进而推动我国移动支付的国际化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各国的金融合作日益深化,同时对外投资额不断增加、出境游客量大幅增长等诸多因素为我国移动支付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因此,结合我国移动支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现状,探究其国际化发展的动因及阻碍,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和建议有助于增强我国移动支付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金融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市场的开放,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平台便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十三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发生改变,一键支付、足不出户的购物方式逐渐被人们所崇尚,传统商业随之大规模转型.不但如此,这些支付平台还进一步"侵入"到了理财、短期存款等传统银行专营领域.面对"新生儿"们的步步紧逼,传统银行如何应对、反击,最终"抢回"市场、重树雄风也将是本文着重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电子商务和网络支付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线支付尤其是第三方移动支付成为当前市场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但第三方移动支付作为新兴行业,发展的同时出现的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的现状后,探讨了其当前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移动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先进方式,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是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伴随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以及POS机等移动终端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移动支付的用户基础越来越广泛.而手机支付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应用趋势尤为明显.本文主要介绍了移动支付在我国的三种商业模式,并通过实际应用展现了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最后对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简要介绍、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同时提出了移动支付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通讯技术的智能化和电子商务模式的普遍化,移动支付成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的分析,探究出移动支付的相关商业模式以及影响因素,从而得出有利于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在我国发展迅速.本文阐述了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和以第三方平台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居民支付手段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个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迅速,其中移动小额支付业务已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移动商务及其小额支付发展所蕴含的商机可略见一斑。同时在移动小额支付发展中也面临着技术、个人方面利益均衡等问题,为移动小额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挑战。本文剖析了我国移动小额支付业务的现状,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孙正良 《经济师》2009,(10):259-260
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它让用户以手机等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移动支付企业有巨大的业务拓展空间。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新形势下,我国移动支付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提出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企业业务发展的整套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1.
马井静  汪令治 《技术经济》2007,26(8):116-119
银行卡是具有存款、取款、转账结算、消费等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我国银行卡市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从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状况入手,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银行卡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昕 《当代经济》2009,(24):48-49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增长速度非常迅速,在以借记卡支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子支付产业中,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多种新兴支付方式发展迅猛,成为了银行卡支付的有益补充.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问题.我国的监管和决策机构应尽快出台完备的法规政策,明确监管主体及监管对象,加强电子支付监管,及时引导产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的产业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2013,(11):12-13
2009年的时候,移动支付市场开始升温,移动支付作为概念被提出,中国移动是最早切入的玩家,当然市场最终的演变使它并没有按照计划完成自己的目标。2010与移动支付相关的各种技术逐渐成熟,产业形态开始具备;据艾瑞咨询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481.4亿元,2012年达1,209.6亿元,预期2013年有望达到2,350.1亿元,增长迅速,未来十年是移动支付行业的黄金十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持续不断的烧钱战对打车软件市场乃至移动支付平台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根据打车软件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博弈论作为研究方法对打车软件"烧钱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若干针对性对策,希望能对打车软件市场及整个O2O行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日前支付宝发布的统计显示,2015年移动支付笔数占整体比例高达65%,这意味着移动支付正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形态。因此在这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为了高效、快速的抢占新增客户市场,提升用户在移动端的体验刻不容缓。而在银行、保险、证券、移动支付等众多领域都有出色表现的厦门云脉,顺应时代的需求,推出全新的OCR服务模式,开放云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民银行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便利、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支持"三农"加快发展为目标,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扩大宣传、加强监管等有效手段,着力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本文通过对农村银行卡市场调查和分析,提出发展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发展,移动支付以其移动性、便捷性、及时性实现快速增长,但其过程中也显现出很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点.本文结合其特征找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提供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2013,(19):14
央行近期公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充分展示了移动支付的火热程度。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移动支付3.71亿笔,金额高达2.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70%和363.92%。移动支付业务的暴增,引得各大互联网公司、银行机构纷纷盯上与其相适的支付市场,另一方面,也引来手机恶意支付插件、木马侵犯用户隐私财产等安全问题。据媒体报道,5月初北京有位范女士使用手机购物在淘宝上买了条裙子,不久便收到陌生电话自称是"店家",说范女士所购裙子已无货主动要求退款。在准确  相似文献   

19.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依托于数字技术的移动支付能否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文章使用2016-2020年中国县域数据及北京大学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支付可以显著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移动支付指数每提高1%,县域实际GDP提高约1849万元。机制分析表明,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约束、缓解市场规模约束以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移动支付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贫困县、西部地区、低经济发展区域的经济有更为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表明移动支付能够发挥普惠效应,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推动力。进一步分析表明,移动支付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中存在协同作用。文章的研究为移动支付对县域经济的增长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手机支付商业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3G的大规模商用,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取得飞速发展,手机支付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已成为当下最引人注目的新应用,它将移动的灵活性和电子支付的便捷性相结合,将是未来几年非常火热的一个领域。本文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当前主流的几种手机支付商业模式,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