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市场效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近期发生的公开市场股票回购案例是否存在公告效应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在股份回购公告日之前产生了显著的市场效应,但同时表明,公告日之前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李伟  李勇 《经济师》2009,(11):76-78
根据沪深两市的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近期发生的公开市场股票回购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在股份回购公告日之前产生了显著的市场效应,但同时表明,公告日之前可能存在信息泄漏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年~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中的39起举牌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在[-60,30]的事件窗内,全样本举牌事件的确会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但是,根据举牌公告进行投资,即公告日后买入股票,投资者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分类研究发现,投机举牌和战略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而价值投资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超额收益率大小是3%~6%。  相似文献   

4.
股票回购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后逐渐扩展到英国、德国、日本等国资本市场,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使用。中国股票回购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股票回购事件逐年增多。从回购动机、市场反应和影响因素三方面对股票回购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探究成熟股票市场的股票收益异象在A股市场的适用性,对于理解A股市场的有效性和股价运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利用2004—2020年的季度盈余公告样本研究盈余公告溢价现象在A股市场的表现形式及其机制。结果表明,A股市场存在以盈余公告时机为条件的“早公告溢价”现象,即预计早发布盈余公告的公司,其股票在预计披露公告的时间段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而晚公告公司不存在这种溢价。机制分析发现,“好消息早”和投资者对此反应不足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市场围绕盈余公告的理性学习行为导致早公告的信息不确定性显著高于晚公告,进而投资者要求正的溢价补偿是该现象的潜在原因。本研究不仅扩宽了盈余公告的研究视角,也对审视资本市场其他周期性重复事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雪军  徐宏伟 《技术经济》2006,25(12):115-121128
采用1998年-2004年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试图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反应偏差的研究,对股票股利的股价效应厦反应偏差演变进行研究,包含即对股票股利公告后股价在二级市场的反应以厦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分析反应偏差程度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对于股票股利公告在公告的当天对股票价格产生显著的正超额收益率,并且对于股票股利公告普遍存在反应偏差,反应偏差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
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权利义务、估值、会计、税收等多角度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近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公司偏好选择股票期权,但主要行业选择没有差异。运用事件研究法比较两种激励政策的证券市场反应后,发现证券市场对股权激励具有正面反应,但主要是由于股票期权的公告效应十分显著,而限制性股票的股价公告效应并不明显。本文认为,限制性股票优于股票期权,应该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选择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2007年至2010年16个季度公告日为样本,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股票回报为观察对象,对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股市过度反应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相关;(2)过度反应主要存在于估计窗口而非事件窗口;(3)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市值计量模式显著放大了股市泡沫,且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股票回报对公允价值的过度反应程度呈现出非对称性。本文扩展了事件研究法,给出了公允价值引起股市过度反应的具体标准,重点检验了估计窗口的信息含量,使之更加适应于公允价值资产市值计量模式的研究。本文验证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加速器"作用的存在,有助于理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证券市场价值成长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成长效应是国外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从 1994年 1月3日到 2 0 0 1年 12月 30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价值型 /成长型股票的异同 ,得到以下三个结论。首先在本文研究的时间阶段 ,中国证券市场上价值成长效应基本不存在。其次 ,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对股票价格收益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最后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对公告中的基本面信息并不存在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后股价的短期效应.以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日为事件日,以接下来的10个交易日为事件窗口期进行研究.本文共选取了沪深两市179支股票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为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日即事件日当天的股价平均超额收益为0.78%,说明事件日当天的股价效应为正.预案公告日后10日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为-1.02%,说明当事件逐渐被投资者知晓后事件的股价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1.
刘百芳  张秋莲 《经济师》2006,(2):132-133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预亏公告传递的信息会改变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和交易行为,从而影响股票交易量。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方法,从交易量反应的视角,检验了股票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发现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是显著的,超额交易量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股票回购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本运作工具,不管在成熟资本市场还是在新兴资本市场规律性是相通的,本文在对美国证券市场股票回购的背景及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我国两种不同类型股票回购,并对产生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具体分析,以促使股票回购的功能在我国证券市场得以全方位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股票回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利益分配政策和资本运营方式,虽然我国的股票回购起步较晚,但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规范和回购制度不断完善而迅速发展.文章在评述和阐释股票回购的方式、动因、市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时我国股票回购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政策性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股权分置改革前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样本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限售股票转让样本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流通性价值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流通性存在价值,股权分置改革前,股票流通性价值水平均值约为66%,流通股市场的流动性显著影响股票流通性价值,但流通股的流动性与流通股价格波动率对股票流通性价值没有显著影响;股改后的股票流通性价值水平约为56%,流通股的流动性与波动性水平显著影响流通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2011—2015年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高送转公告的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市场反应研究。通过对异常收益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并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股票股利的市场反应为正;不论是在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高送转公告均能带来显著的正的异常收益。除此之外,文章还发现了信息泄露现象在我国股市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A股市场股票收益率的风险因子.研究结果表明,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较CAPM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中国A股市场的股票收益率;中国A股市场股票收益率存在规模与价值效应,股票(或股票组合)收益与公司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公司账面市值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华  王松 《生产力研究》2015,(2):24-26,59
以宝钢股份为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考查了连续派现的公司由于实施股票回购而引起的股利变更的市场反应。结果表明,市场对于回购社会公众股和派发现金股利相结合的股利支付方式反应积极,而对股利支付率的下调并不敏感。其原因是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变更股利支付方式为中小股东提供了更大的获利空间。同时,股票回购期间股价的波动也反映出通过股票回购获取资本利得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发布现金股利变化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现金股利变化的公告效应及市场反应,同时检验中国股票市场股利信号传递假说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变化公告的市场反应明显为负,支持股利信号传递假说;现金股利增减变化的公告效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采用OLS法对样本数据的横截面进行回归分析,证明股利支付率、市净率和公司规模是现金股利变化公告效应的显著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后股价的短期效应。以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日为事件日,以接下来的10个交易日为事件窗口期进行研究。本文共选取了沪深两市179支股票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为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日即事件日当天的股价平均超额收益为0.78%,说明事件日当天的股价效应为正。预案公告日后10日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为-1.02%,说明当事件逐渐被投资者知晓后事件的股价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20.
大股东认购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股份,理论上存在效率促进和掏空两种动机。本文实证发现,大股东认购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份的比率和市场公告效应显著正相关。这一正向市场公告效应是由大股东资产认购而不是股份增持或现金融资造成的。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定向增发完成后一年股票收益率和公司会计绩效变动,为大股东资产认购参与定向增发具有显著的效率促进效应提供了实证证据。这一研究为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产重组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对定向增发宣告效应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