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县乡干部下乡到村里去工作,就在群众家里吃派饭,这本来是密切接触群众,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极好机会。几顿派饭下来,群众会把很长时间存在心窝里的话掏给你,连他们家里老三辈的事,都恨不得一下子让你全知道。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刚解放搞土改,和后来搞合作化时在农民家吃饭的情况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就是近几年我到各省农村调查时也是在农民家吃饭时了解到的情况最生动、最有价值。但曾几何时,干部下乡怎么吃饭却成了个大问题,临时去得下饭馆摆酒席,长期住得单独起火做饭,群众家的饭吃不得了。有人说是群众不愿意管干部吃饭,怕麻烦;有人说是…  相似文献   

2.
话说“吃派饭”江长深中国人曾饱受饥饿的折磨,故对吃喝的问题特别在意,稍有一些出格,便会有人议论。而乡镇干部长期与群众打交道,是吃派饭长大的,因而落下的议论最多。60年代农村生活困难,基层干部下乡吃派饭,农民总得倾其所有,想方设法弄点好吃的,半斤粮票一...  相似文献   

3.
桑生杰  刘英 《新疆财会》2005,(F11):39-41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困务院将解决农村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第四次重大的改革壮举,这一改革措施中有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即:改变过去由农牧民出钱养村组干部为国家财政拨款支付村级干部下资形式。这一变革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其结果是一方面减轻了农牧民负担,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另一方面也给村级干部吃了定心丸,密切了干群关系,减少了干群磨擦,村级干部工作质量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农村小康建设中,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干部下派蹲点,从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化和扶贫攻坚等工作。笔者以为,这些干部还是应当尽量在当地农民家里吃派饭,要提倡这样的"吃吃喝喝"。一、吃派饭的过程是广开言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吃派饭的过程中,会发现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许多真、善、美的东西。群众的言谈里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能量,乡情民意、风土人情、好事坏事、玄活闲话,只要用心地听,自有信息往耳朵里灌,只要耳勤脑勤、多思多感、静观默察,就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最近下乡到一个偏僻小村,在村民家里吃了几天派饭。没想到这成了村民的热门话题。他们说:“哎哟哟,干部吃派饭又兴给钱了!”“共产党的老作风又回来了!”……区区小事竟引起轩然大波。经过深入了解,原来近几年来上面来的干部到村吃饭一律不开给钱,全由村委会统一招待。村民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到头来还得村民从口袋里掏。据说有个村子公布财务帐目,两年功夫仅吃饭补助、买罐头、烟酒就开支了1.7万  相似文献   

6.
群众有气,干部有怨,怎样解开这个死结?陕西省千阳县新文村强化服务,加快农户致富步伐,密切干群关系的做法值得借鉴——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何尽快改善和密切千群关系,促进安定团结,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文村在实践中认识到关键是带领群众尽快致富, 一  相似文献   

7.
“公推直选”工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班子成员高涨的干事创业热情和激情。通过“公推直选”,广大党员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较好体现,群众和干部之间有了相互认同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笔者日前走访了一些村组的干部群众,据他们反映,现在乡(镇)干部下村也洋起来阔起来了,大多数坐出租车,车费都由所到村报销。有一个村搞支部改选,乡里有关干部去了三次,报销车费达300多元。群众说,取消了招待费,冒出个坐车费,负担还是降不下来。下基层是乡(镇)干部工作的主渠道,是徒步、骑自行车,还是坐出租车,应根据自身条件,在不增加基层经济负担的前提下量力而行。过去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干部下乡都是徒步而行,他们走一处,歇一处,和群众一起喝大碗茶,吸自制烤烟,说心里话,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东港市十字街镇龙源村干部不乱花集体钱吃喝,采取自吃自办法,一年节省招待费3000元,群众“笑”他们是“驴啃痒”———自吃自。龙源村有1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工作都要在村民组办。村干部三天两头往各组跑,遇到缠手事就抗了晌,有时碰上雨雪天气,骑自行车赶回家吃饭,下午再返回来就要小半天,时间都耽误在路上了,无奈只好就地在农户家吃派饭。经过一个阶段看,这样做并不省钱,又给群众添麻烦。支部书记阎殿贵想了个办法:全村8个村民组,5名村干部分别住在5个村民组,下组工作如果抗晌,距哪个干部家近﹄就在谁家吃饭…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干群关系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想信念不坚定、党的宗旨意识不强、党性修养不够等四个方面,剖析了干群关系疏远的原因。同时,阐述了新形势下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性,并从深入群众、继承并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树立群众工作理念、完善并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3月初,我到河北省易县五里庄村搞了一个星期的农村情况调查。下面是与部分农民、干部的谈话录:桑桂林:男,55岁,农民。你在北京工作,还回来看看咱们农村的情况,还来问问我们这穷山沟人的疾苦,这说明你没忘本,说明中央也没有忘记我们农民。老百姓希望上面的人多到地方上来看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现在,中央、省、地、县干部很少来,特别是咱们这穷山沟子里,更没有人来了。偶尔县里来一次,也是坐着车转转,隔着玻璃看看。就是镇上的干部来了,也不象以前毛主席那个时代那样,到农民家里吃派饭,吃完饭还给粮票和钱。他们来了一般都是在村干部家吃饭,或者在村委办公室吃饭,有酒,有肉,又吃又喝,吃完饭,钱不付,有什么还得带点走。现在老百姓不盼  相似文献   

12.
有一幅漫画:一只手像个手枪,伸出的食指指向别人,其它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弯回对着自己。漫画的注释是:“当把一个枪口对准别人的同时,三个枪口也正对着自己”。看了这幅漫画,让人颇受启发: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领导干部的态度怎样,确实决定着干群关系。这里的关键是干部要有一颗爱民之心。因为密切干群关系,领导干部一方处于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只要领导干部深怀爱民之心,常有爱民之举,人民群众便会尊重他,支持他,干群关系便会更加密切。领导干部对群众付出了爱,也自…  相似文献   

13.
说好话不如做好事部分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意见纷纷,干部是满肚子委屈。群众有群众的理,干部有干部的词,各执己见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有句谚语这样说:“对群众说一百句好话,不如为群众办一件好事。”可有些基层干部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整天在广播里、...  相似文献   

14.
对村干部要多给一点理解近年,报刊、广播中发表了一些农民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和期望,也披露了一些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典型],这无疑对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笔者在下乡调查时也发现:有些农民群众对村干部尚缺乏应有的理解,对...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巫山县大溪乡党委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五项工程建设促进干部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们就如何密切干群关系的问题对200名村民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1、“你对本村的干群关系如何估价?”认为本村干群关系好的有47人,占23.5%;认为本村干群关系较好的56人,占28%;认为本村干群关系一般的75人,占37.5%;认为本村干群关系较差的22人,占11%。2、你认为干群关系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27%的人认为村干部的“吃喝风”相当厉害。有人说:“我们村仅去年一年的招待费就用了2万多元,全都要群众分摊;”19.1%的人认为干部私心重,办事不公  相似文献   

17.
当前,乡镇挂职干部“走读“现象已成为败坏党风、政风,影响干群关系的沉疴顽疾,群众戏称为“飞鸽“.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想了许多办法,做了很大努力但往往收效甚微,禁而不止.日前,吉林省委对这一症结下猛药、出重拳,明确要求:“走读干部要么搬家、要么免职“,一举扭转了这一现象,全省2453名乡镇“走读“干部,已有2357名戒走收心,改为“住读“,占总数的96.1%.群众高兴地说:“这是‘飞鸽‘变‘永久‘了.“……  相似文献   

18.
下乡也要“打假”当前,许多干部深入基层乡村,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也有些机关干部下乡只到乡(镇)政府,而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聆听群众的呼声与建议;有的下去“一阵风”,不到现场去考察,不到群众中去座谈,只是“隔着车窗...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乡镇领导干部到村里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已基本绝迹,农民对此十分高兴,但同时又为没有机会与干部们拉家常、交流思想而感到迷惘。因此热切盼望干部们仍能像过去老干部一样到群众家里吃“派饭”。所谓吃“派饭”,就是吃“家常饭”。笔者以为这样的“派饭”还得吃。因为吃“派饭”可以使干部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进而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可以从农村、农民的生活中了解乡情民意、风土人情;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从农民口中直接了解到他们思想深处存在的疑点、热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农村干群关系紧张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村注入了活力,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整个形势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在有些地方比较紧张,成了影响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问题。根据调查,主要表现:(1)干部在群众中失去了号召力和凝聚力,群众不听干部的招呼,对下达的任务不积极完成,能推则推,能拖则拖,重则顶撞、报复;(2)群众对干部有一种逆反心理,认为干部光拿钱不为群众办事,索取多,服务少,对干部产生了不满情绪;(3) 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对群众搞“土政策”,一骗二哄三吓唬,用不划宅基地、不让小孩上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