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资本流动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资本流动的方式和渠道有助于一国扬长避短,降低资本流动的非正常波动,有效发展本国经济。本文归纳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和特点,结合我国资本流动状况和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着重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波动性小的原因,以及我国资本流动中存在的隐性渠道,提出了避免资本流动非正常波动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及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国际资本活动正变得越来越活跃,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重的份量.资本要素的跨境流动既是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带来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夺取新的战略主动权,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地区)纷纷调整发展战略,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3.
国际资本的流动对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都有利,它为输出国的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使投资的风险得以进一步分散;为资本输入国带来了资金、更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随着经济国际化浪潮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广度、深度正不断增加,我国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的资本跨国流动大潮中,国际资本流动将呈现一些新的态势,形成新的格局,主要表现为:①发达国家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②证券投资成为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③国际私人投机资本成为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主角;④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来2~3年内流入东南亚地区的私人资本有一定减弱,但官方援助性资金有一定上升。亚洲仍是外资流入的活跃地区;⑤拉美和非洲成为国家资本热衷的投资场所;⑥欧元的启动,使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变化,动摇了美元的中心地位,加速了国际间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   

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已过去整整二十载,当时东亚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和货币币值一个接一个崩溃。面对这场风暴,中国却能幸免于难,是因为中国没有放开资本账户,不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而且其金融体系也未完全对外资开放。中国为了维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甚至当其他东亚经济体争先贬值自身货币时,仍不惜动用巨额外汇储备以平复东亚地区的经济波动。时至今日,国际市场以及各研究机构仍时常担心人民币贬值及中国金融体系崩溃。中国私人部门高额储蓄是造成目前非金融部门高企债务的主要原因。由于有限的投资渠道,以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的减少,高额储蓄只能通过增加国内企业投资来平衡,从而催生了影子银行,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银行国际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选择,也是东道国开放市场、引入外资促进本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以跨国投资和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直接投资早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因素,成为使经济趋向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泱泱大国,应该珍视经济全球化为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所营造的有利环境,主动利用国际资本、国际资源和国际产业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迅速将本国经济溶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领域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融入世界经济大势所趋。针对国际税收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主要研究了三种不同的税收工具:非居住者资本所得税(α)、居住者资本所得税(β)、公司所得税(θ),并证明如何确定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资产组合负债投资、对外资产组合权益投资等不同的国际资本流动效率优化时的国际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FDI产业分布趋势看我国FDI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急剧发展以及其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受到了经济界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在新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重新审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趋势。试图探寻我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本国产业结构重组和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印度和中国同属亚洲人口和经济大国,均采取渐进、审慎的方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了积极成效。印度资本流入结构比较均衡,证券投资开放程度领先于中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印度坚持控制的主动性和必要时恢复管制的灵活性、深化金融改革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注重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优化资本流动结构以解决资本流动中产生的问题、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管制以防止短期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冲击、加强房地产资本管制以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引发房地产风险,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