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从分业到混业的过程。本文首先从入世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近几年来金融业之间的业务渗透现象两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混业经营模式的改革,认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实现混业经营。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点促进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段冰 《特区经济》2011,(2):95-97
金融控股公司不仅在世界领域内风行,在我国的金融实践中也一直存在着,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从浅层次来讲,是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博弈的后果,也是不同混业经营模式博弈的后果。从深层次来讲,是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博弈的结果,是金融效率性和安全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混业经营问题是我国金融界、经济理论界近年来探讨得很多的一个问题。作为金融业核心的商业银行,其在未来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成功与否,对我国银行改革甚至金融改革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角度,探讨其如何拓展投资银行业务,进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实施阶段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最终由目前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结合国情,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混业经营问题是我国金融界、经济理论界近年来探讨得很多的一个问题。作为金融业核心的商业银行,其在未来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成功与否,对我国银行改革甚至金融改革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角度,探讨其如何拓展投资银行业务,进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实施阶段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振峰 《世界经济研究》2000,(5):87-87,F003
1999年11月12日 ,美国《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正式签署生效。这一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业务相互交叉 ,标志着美国在世纪之交放弃分业经营模式进入混业经营的新纪元。至此 ,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三巨头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正式加入混业经营的行列。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本文拟从分析西方各国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动因出发 ,探索国际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 ,并结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 ,对中国目前分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指出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个国家金融制度,大体分为两种体制,即分业经营体制和混业经营体制.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对解决上世纪90年代初金融秩序混乱的局面、治理通货膨胀、消除经济泡沫,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金融开放、商业银行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保险市场的发展和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使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张洁  徐娟 《北方经济》2005,(12):51-52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证券、保险这些金融企业分别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严传监管下各自从事法定业务范围内的经营,除规定的一定限度的交叉经营外,法律禁止金融混业经营.这种分业经营模式对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即将全方位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的要求以及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混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我国的金融业是继续按传统的做法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还是不失时机地进行业务创新,逐步推进混业经营呢?这成为摆在金融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过程。20世纪美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变迁是世界金融业变迁史的典型代表。美国在1929年之前实行混业经营,1929年。美国爆发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整个金融体系几乎陷于瘫痪,致使40%的商业银行破产。人们普遍认为混业经营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于是美国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金融企业的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等严格分离。各国纷纷效仿.混业经营一统天下的格局演变为混业(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和分业(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两种经营模式并存的格局。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开始出现重新实行混业经营的动向。  相似文献   

10.
杨松  李继云 《特区经济》2006,(12):84-86
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有效对接,极大地整合金融资源,充分发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不断地增进效率和促进金融创新与发展,并有效防范整体风险。当前,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走势的潮流,我国金融业也必将逐步走入混业经营之路。本文论述了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金融体系效仿欧美国家建立起一系列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同时,根据市场主导型金融市场的特点,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日本银企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风险防御及挽救制度、商业银行外部监管制度。通过对日本银企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功效进行剖析,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存在局限性并与日本的泡沫经济、金融危机、金融效率存在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构建无导向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996-2012年,我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较慢;已有的银行业改革虽有效果却不够深入;较高的进入壁垒、过严的业务监管以及单一的股权结构是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主要根源。因此,应继续推进并深化银行业改革,降低银行业的进入门槛,放宽银行业的业务管制,丰富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liberalizing Florida's restrictions on the rate of new bank entry. Based upon a limit entry profit model, an entry equation is estimated with data from 18 local banking markets in Florida. Using dummy variables it is shown that the intercept term of the entry equation increases under Florida's relaxed geographic restrictions on banking. Predic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entry would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greater during the period 1977–79 had Florida allowed state-wide branching instead of countywide branching during this period. This paper's conclus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earlier studies that find increased entry into banking after a reduction in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the current controversy over the desirability of geographic deregulation, both interstate and intrastate, this paper provides policymakers with more evidence that deregulation enhances entry into commercial banking.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an anonymous referee for his valuabl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4.
胡洪力 《特区经济》2007,224(9):74-75
我国银行业虽经近20多年的改革,银行业市场化制度创新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商业制度创新程度的定量描述,发现其创新速度太慢。因此,本文就放宽银行进入门、加大中小银行的培育,加快银行业产权制度创新,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创新,改变监管思路,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各地都陆续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储备土地贷款随之逐渐发展起来,各商业银行也把该业务作为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创新点和一个营销重点。这在推动我国土地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以及不动产融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储备土地抵押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储备土地抵押信贷风险也同时存在。本文在简述储备土地抵押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对储备土地抵押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日元国际化程度不见提高,反而不断被边缘化,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非主流货币。为此,文章从微观角度研究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对日元国际化进程的支持力度。研究发现,受国内经济长期衰退影响,日本股票市场表现不及其他发达市场;其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国债市场独大,公司债券市场萎靡,并且资本项目开放不完全限制了债券市场发展;其衍生品市场也缺乏国际竞争力。换言之,日本在岸金融市场发展直接制约了日元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东欧国家银行改革的经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普遍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但是,外资银行发挥积极作用亦取决于一定条件: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规模及发育程度、监管水平、银行业的改革路径和引资方式。本文在综述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7个命题,并用中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相似文献   

18.
王琳 《特区经济》2009,(11):66-67
本文以"结构—行为—绩效"的SCP范式为分析框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变迁,认为我国银行业已经由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转变,随后分别从价格竞争、产品竞争以及对竞争者的阻止三方面探讨结构变化对竞争行为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宾 《特区经济》2009,(11):76-78
从银行国际化的历史来看,进行海外扩张,投资国际市场是一个银行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制约的因素。如何克服这些不利的因素,走好海外战略的步伐,是中资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日本银行业海外扩张的实际,在分析我国中资银行海外拓展需面对的问题之后,提出实施海外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谭鹏万 《南方经济》2006,74(12):70-83
以33家商业银行1997—2004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赫芬达尔指数作为衡量市场结构指标,本文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集中度降低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但削弱了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市场集中度与所有银行净利息边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不能跨地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净利息边际显著低于其他商业银行。因此应该适度放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地城限制。并防止过度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