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珏  孔伟艳 《经济论坛》2009,(19):26-28
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把土地所有权还给农民,使农民既有土地所有权,又有自由劳动权,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彻底改革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在农村建立起真正的集体公有制,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具体组织形式是把原来以小队为单位的集体所有制改造成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公司.  相似文献   

2.
<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农业尽快搞上去,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和基本保证。我们虽然搞了三十年的农业,至今仍然没有摆脱八亿农民搞饭吃的被动落后局面。之所以如此,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也应该从我国农业集体所有制形式,特别是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上来认识问题,也就是“政社合一”这种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基础,是否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正确总结我国在农业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形式都是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地产权制改革的思路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竹转 《经济师》2003,(2):180-181
如何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稳定农民的长期预期 ,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关键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理论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思路 ,大的思路主要有三个 :土地国有化、土地私有化、稳定和完善集体所有制。文章就稳定和完善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 ,如何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赋予农户独立土地产权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公正对待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和难点都在农村。最需要的一种实质性变化就是减少农民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种变化的关键和基本出发点就是公正对待农民。公正对待农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 ,也是事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大事。  相似文献   

5.
庄敏 《生产力研究》2005,18(4):40-41,67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农民土地私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由于集体所有制的产权边界模糊,加之在过渡中非经济措施的偏差,造成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流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差距加大。集体所有制有待改革。2002年3月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实质上是对集体所有制的一次改革,它使农村土地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迈进了一大步。逐步走近如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将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汪先平 《经济论坛》2006,(19):116-120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资料,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与存在的源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中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大国,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和争夺,贯穿中国整个历史。所以,有人总结出,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土地问题。当代中国,农民问题又十分突出,其关键还是土地问题。其实,我国的每一部宪法都对土地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及时修订完善。一、“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权”阶段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需要支持和鼓励的。但是,在农村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已经大面积成长起来的新格局下,农村集体资产和集体工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前景如何?这同样值得人们高度关注。集体经济毕竟是中国农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而在工农业生产力存在差别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致富不能没有集体工商业经济,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农民还必须有集体工商业职能资本的积累,才能真正拥有缩小贫富差距、加快共同致富的决定性物质条件。近期,我们到江阴市,对这个问题做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8.
家庭承包经营,在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化时就有了。在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期间,全国又有一些省、区出现“包产到户”。当时,邓小平就主张放宽政策。他还引用了刘伯承经常讲过的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但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包产到户”被否定了,并被指责为“单干风”,受到批判。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的调子越来越高,一些自觉或不自觉地推行过“包产到户”的干部受到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包产到户”在农村重新崛起。1978年冬,安徽省一些地方已经搞起了“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9.
一、30年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在土地包产到户的“盟约”上摁下手印。小岗村的关键一步,让改革的热情在全国农村瞬间爆发。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燃起了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0.
<正> 梅文杰同志在《经济研究》1979年第12期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集体所有制”这个概念》的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正确地提出了马克思在写作《哥达纲领批判》之前,就已经使用了“集体所有制”这一概念。但是,他却据此推论《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也包括集体所有制。他说:“很多文章都说马克思没有设想过集体  相似文献   

11.
农民"居民化"是化解"三农"问题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居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它的解决,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我们这里所说的农民“居民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户籍制度改革。这是农民“居民化”的首要内容。农民“居民化”意味着我国社会中不存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差别,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等方面是完全平等的。(2)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完全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包括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改革后的农村土地经国家或集体通过转租的形式,租给土地需求者,所收取的租金成为农民“居民化”后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资金来…  相似文献   

12.
正首先,我总结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五个方面,阐述了这些措施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其次,我探讨了农村的贫困问题,包括三个方面:收入不平等、中央政府重视不够以及地方政府官员对农民的不公正对待。最后,我指出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即:之前改革的延续。1.农业的改革1.1生产生产是农业改革的第一个方面。生产方面的改革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冶。在此之前,农民以公社为单位,通常几百人一起劳动。而农业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改变这种耕作方式,允许家庭耕种自己分得的土地。  相似文献   

13.
林耀煌 《技术经济》2001,20(9):48-50
一是认识不到位,思想统一难。有些农民群众存有错误认识,认为实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就是对农民征收的所有税费全部要改掉了,农民身上所有税赋负担都要减掉了,村级干部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认为取消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三提留”,改按新的农业税附加最高不超过20%收取,有些农民又不让征收,村收入的缺口将使原来的村负债更加债台高筑,不知如何实行改革。乡镇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一怕税改后实行“三个取消”和“一个逐步取消”将加大乡镇财政收入缺口,使负债累累的“雪上加霜”,乡镇政府难以正常运转;二怕认真地依法征税会融上“减负高压线”丢了自己的“饭碗”;三怕机构改革改到自己的头上了。  相似文献   

14.
论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制度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土地制度的弊端在于,农民土地产权残缺、模糊,无法获得规模收益,重公平、轻效率,以及将乡村干部腐败制度化。这些弊端集中于农民土地使用权不可交易。因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这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能进一步完善农民土地产权,从而构建一个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机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它的实施将对彻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施城镇化战略,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村十年改革,实行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形成了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平均占有和使用的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环境的变动,由于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农民使用权的内容、界限、法律形式等都不明确,使一些农民为了获得短期的高效益,对土地采取了掠夺式经营,出现了“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现象,他们重化肥轻有机肥,使有机肥施用量越来越小,化肥投入量越来越大,土壤越来越板结,有效养分含量越来越少,投入产出率越来越低,即使土地理化性质和农作物生态环境越  相似文献   

16.
农村改革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就是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这一举措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但是 ,自1984年首次出现“卖粮难”之后 ,这种政策所引爆的能量在逐渐减弱。目前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虽然不能说是土地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的必然 ,但它却是许多矛盾的焦点。1 土地承包责任制与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投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没有农业适量的投入 ,发展农业经济是一句空话。由于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使得以家庭为单元的土地使用规模很小 ,加之农户自身经济力量单薄 ,这就限…  相似文献   

17.
我在安徽学习参观期间,不仅提高了对“两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现实作用的认识,而且也看到了它的发展前途。这就是实行“两包”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转机,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力、剩余产品、剩余资金,农民又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经济联合体。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广阔农村的主人。“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问题。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农民、淡漠农民,而应该满腔热忱地关心农民,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切实解决广…  相似文献   

19.
关于广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与全国情况一样,广东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端于解放初期农民带着土地、耕牛等私有财产入股的生产合作。至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前,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四个阶段。在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全面确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人民公社赖以生存的微观基础不复存在,党在指导这场变革的过程中,及时地指示“要以农民居住的社区范围,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完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体制,一般应设置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20.
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需要农地制度的创新.农地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设计必须兼顾社会保障与效率两重功能,国有制、个人所有制、土地股份制都不符合这一原则.作者的产权分析框架认为,产权效率取决于权利的界定及实施.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前提,通过农地权利的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决策制度的创新,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村集体组织与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