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誉、搜寻成本与网上交易市场均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搜寻理论的框架内分析了在卖家声誉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网上拍卖市场搜寻成本对价格水平和价格离差的影响,进而考察了搜寻成本对网上市场声誉机制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尽管搜索工具提高了网上交易市场的效率,但网上交易市场仍存在不可忽视的搜寻成本;较高的搜寻成本导致不同声誉水平的卖家同时存在于网上交易市场,高声誉卖家制定的价格较高,低声誉卖家制定的价格较低;搜寻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均衡价格水平,网站提供的推广服务也可以降低搜寻成本,降低均衡价格水平。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网上拍卖市场中的一些现象,也与最近文献的经验事实有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搜寻理论的框架内分析了在卖家声誉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网上拍卖市场搜寻成本对价格水平和价格离差的影响,进而考察了搜寻成本对网上市场声誉机制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尽管搜索工具提高了网上交易市场的效率,但网上交易市场仍存在不可忽视的搜寻成本;较高的搜寻成本导致不同声誉水平的卖家同时存在于网上交易市场,高声誉卖家制定的价格较高,低声誉卖家制定的价格较低;搜寻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均衡价格水平,网站提供的推广服务也可以降低搜寻成本,降低均衡价格水平。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网上拍卖市场中的一些现象,也与最近文献的经验事实有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消费者在市场交易前搜寻商品信息的经济行为模式和成本深刻影响着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与绩效。通过对文献的进一步考察发现,目前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的进一步深入,一是放松消费者与企业完全知道均衡价格分布的假设;二是放开消费者第一次搜寻无成本的假设;三是将消费者搜寻扩展为价格搜寻与属性搜寻,研究异质商品市场上的消费者搜寻、企业竞争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网络商品价格搜寻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了网络商品的价格离散程度,证明了由于互联网使信息在市场中呈现均衡分布,成本与价格的透明度被提高,从而网上商品价格也趋于收敛。在完全信息市场上,当信息获取成本极低或为零时,交易者反而减少了从事信息收集的积极性,信息搜寻者的搜寻周期和次数都将减少,决策的速度从而可以加快。网上信息搜寻沿着特定的路径进行,搜寻成本已不再是信息搜寻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市场的成熟情况、网络的传输率等将成为搜寻原则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论文首先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在不同知情消费者比例下价格离散的结构形式,理论剖析了在搜索成本明显下降的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仍然持续存在的客观原因;进而运用在北京地区的93家电子商务零售网站、9大类535款商品、6313个价格样本数据检验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的情况,研究了其价格离散成因。结果表明在电子商务市场上,价格离散将持续存在,知情消费者比例与价格离散指标之间并不是一个单调关系;零售商特征,尤其是市场特征影响价格离散,各类零售商的定价依据不同。  相似文献   

6.
赵冬梅 《经济学》2008,(1):685-700
论文首先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在不同知情消费者比例下价格离散的结构形式,理论剖析了在搜索成本明显下降的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仍然持续存在的客观原因;进而运用在北京地区的93家电子商务零售网站、9大类535款商品、6313个价格样本数据检验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的情况,研究了其价格离散成因。结果表明在电子商务市场上,价格离散将持续存在,知情消费者比例与价格离散指标之间并不是一个单调关系;零售商特征,尤其是市场特征影响价格离散,各类零售商的定价依据不同。  相似文献   

7.
搜寻理论的经济学社会学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文平 《经济师》2000,(1):10-11
搜寻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价格离散,信息不完全以及由此而至的搜寻成本,增加了人们交易的成本。减少搜寻成本,将提高社会的交易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专业市场蓬勃发展的经济分析陈理元,张旭昆本文将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搜寻理论,着重从消费者、厂家这两个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前首先对专业市场和大商场的定义和特征作以说明。我们从产权特征和商品特征这两个方面来定义专业市场...  相似文献   

9.
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三人因在劳动力市场搜寻与匹配理论及其应用的突出贡献,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戴蒙德通过提出著名的戴蒙德悖论,开创了劳动力市场搜寻与匹配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莫滕森认为,建立工资公告等匹配机制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博弈实现均衡,从而拓展了摩擦性失业相关理论研究;而皮萨里德斯则通过推动匹配函数与工资议价等的确立,进一步完成了劳动力市场搜寻与匹配理论的系统化过程。借鉴该理论,中国劳动力市场应做出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提高农村的信息水平、政府制定针对性相关政策等改进。  相似文献   

10.
以莫滕森为代表的搜寻匹配理论,已成为理解劳动力市场摩擦性失业的主流模型。本文总结了莫滕森失业理论的两个显著特点,分析了工作搜寻和匹配模型框架下劳动力市场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及其政策影响,从而理解摩擦性失业的成因与机理,探究被动性劳动力市场政策对就业和宏观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并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得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