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90~2011年新疆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为依据,运用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各个指标,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认为新疆最有发展潜力且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次之。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蒲艳萍 《现代财经》2005,25(2):64-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通过对不同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迭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不相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结构偏离度、就业吸纳弹性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内蒙古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且有加剧趋势;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容量较小,但相对劳动生产率最高并呈逐年提高态势;未来较长时期,第三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认为中长期内我国经济增长仍是工业占有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仍需要一段时期。但在我国经济增长短期却发生了增长动力的变化,第三产业已经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格兰杰因果检验也同时表明,第三产业将逐渐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利用湖北省1991--2007年统计年鉴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法探求两者的互动发展,发现:(1)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变化不大,第三产业不断上升,并且超过第二产业;从产值构成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为“二、三、一”型;(2)目前,湖北省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3)从工业内部看,大部分部门相关性较弱,说明了工业内部结构不完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弱;(4)从第三产业内部看,大部分部门相关性较好,但是其发展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为影响,互相促进。在分析1978-2009年山东省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城市化率和第二、三产业产值作为指标,通过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长期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得到了三者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城市化拉动作用优于第二产业,三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城市化对第二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并未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偏差及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着双重偏差 ,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本文通过对我国“十五”时期产业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分析和第三产业发展前景的判断 ,认为第三产业的高效发展是优化结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7,(11)
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适时适度调整及优化升级。文章通过对山西省忻州市产业结构分析、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衡量,投资在产业结构的影响、支柱产业发展趋势、劳动力就业结构等六方面的考察得出了忻州市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从三次产业的比例来衡量,第二产业占比偏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偏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从投资因素看,目前忻州已经加大了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但投资高效率不太稳定。从产融关系看,忻州市要从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进行支持,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就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江苏省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健康调整与就业结构的优化,但也存在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矛盾加大、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等问题。可以通过促进第二产业的强劲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新创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等措施,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与就业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邢锋 《发展研究》2009,(9):32-35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94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税收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情况,首次就刘伟、李绍荣(2003)的模型分析产业结构税收弹性问题,并结合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促进税收增长。同时还比较东部地区三种产业税收弹性的差异与原因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要结合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重新审视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的关系;要在加快就业结构转换的同时,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杨同庆  郑爱  石琦 《经济师》2004,(9):294-294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 ,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即时到位的调整 ,产业层次不能得到不断提高 ,其必然结果是经济落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 ,产业结构的转换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 ,在工业化前期 ,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到工业化后期以后 ,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开始下降 ,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在工业化过程中。由此可见 ,三次产业的发…  相似文献   

13.
1990~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特点是:(1)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其中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快于第二产业的整体增长速度。(2)从产值结构看,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快速上升,第三产业稳步提高。(3)从就业结构看,第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1—2006年的统计数据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从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远远超出产业结构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第二产业有相当大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趋于平衡。据此提出促进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我国2004—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征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特点,指出外商直接投资不同行业的流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向我国的第二产业,并且流向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匹配了目前我国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16.
袁兆亿 《广东经济》2005,(11):44-47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务工群体也面临着产业更新换代的新挑战。近年来陆续出现的所谓“民工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阶段出现的特定社会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要求。产业进步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劳动者,而新型务工群体结构变化对产业演进模式也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变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型工业化环境对就业结构的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知识为主宰的新经济时代,产业进步使就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又引起了职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云南省就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关系,旨在探求二者之间的演变规律,寻求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运用统计资料,定性和定量分析了云南省就业结构和城市化偏差的根本因为.运用偏差系数理论来分析偏差程度.结果表明:云南省第一产业偏差为负,第二产业偏差过大,第三产业偏差逐年下降.同时表明就业结构与城市化偏差的形成源于劳动力文化技能低、制度环境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为.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沿海地区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研究其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特征对制定区域产业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从三次产业的宏观角度,采用结构分析法分析了环渤海沿海地区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演变特征。得出结论,研究区域内产业结构偏离度大,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第二产业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国1978~2011年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及碳排放量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技术对中国城市化、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及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反之不成立;碳排放与第二产业之间也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碳排放量增加是第二产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具有高碳排放量的高耗能产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支撑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经济增长遵循从"排放"到"增长"的路径。从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来看,城市化水平、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且长期的影响显著。我国由"排放"到"增长"的因果关系使得未来阶段容易陷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因此,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城市化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199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及其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对外开放制度和基础设施的每件下,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具有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方面;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聚集程度越高,其对工业化进程的促进作用越大.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程度和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区域间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