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瑞英 《海南金融》2010,(10):32-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迅速扩大,不同经济区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以浙江各区域为分析对象,将浙江省分为临上海经济区、温台经济区和金衢丽经济区,利用金融相关比率、贷款存款比和泰尔指数等分析了浙江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并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就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度量了1979-2008年广东区域会融发展的总体差异、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广东区域金融差异呈现先下降后扩大的U型变化,而且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区域内部的金融差异大于区域之间的差异,一直以来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导部分;区内差异中,珠三角区内差异贡献最大,而东西两翼、山区区内差异的贡献很小.针对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促进广东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四个层面,构建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体系对我国30个省(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按照发展程度大体分为三个区域。随后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由于经济发展观念及增长方式、国家政策扶持等固有因素的差异,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10年以来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总差异呈现两阶段的缩小趋势;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能耗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绿色金融发展差异的减小。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Nich指数对2005—2019年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分别采用Moran’s I指数和泰尔指数研究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最后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造成新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主导影响因子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江浙沪25个城市1978-2011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各城市的金融相关比率和泰尔指数,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和浙江的金融相关比率(FIR)相对较高,江苏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的泰尔指数在2000年前有大幅度的波动,之后波动相对较小;江苏省内苏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最高,但各城市金融差异较大,而苏中和苏北地区金融差异相对较小;浙江省内浙东地区金融发展明显好于浙西地区,浙东地区泰尔指数近年来有减小趋势,浙西地区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6.
区域金融问题是国内近年来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其中诸多研究文献定位于国家角度,主要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或省际之间的区域金融差异问题。基于省内的区域金融分析较少,随着国家不断增加的区域发展战略,已经打破了省际的地域限制,并成为附近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基于以上原因,文章以区域金融为理论基础,采取实证的方法,对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求为河北省打造沿海强省和金融大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趋于发散还是趋于收敛,各学者的研究有所不同。在吸纳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两种方法对中国1978年至2008年3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结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趋势呈现U型趋势,且总差异主要来自于三大地区内差异,但进入21世纪后三大区域间差异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江浙沪25个城市1978-2011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各城市的金融相关比率和泰尔指数,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和浙江的金融相关比率(FIR)相对较高,江苏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的泰尔指数在2000年前有大幅度的波动,之后波动相对较小;江苏省内苏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最高,但各城市金融差异较大,而苏中和苏北地区金融差异相对较小;浙江省内浙东地区金融发展明显好于浙西地区,浙东地区泰尔指数近年来有减小趋势,浙西地区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9.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趋于发散还是趋于收敛,各学者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在吸纳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两种方法对中国1978年至2008年3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结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趋势呈现U型趋势,且总差异主要来自于三大地区内差异,但进入21世纪后三大区域间差异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0.
普惠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有着密切关系。以青海省8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泰尔指数,分析研究青海省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而提出普惠金融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数字普惠金融具备了数字化、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河北省11个地级市2014-2019年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及其三个一级维度对农民收入具有普惠效果;第二,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也能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但是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要大于城镇居民;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水平能够显著地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其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收敛效应。鉴此,在政策方面,未来应做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同时也应防范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发挥其应有的普惠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考虑了移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测算出2011~2015年中国省际层面的综合普惠金融指数,并结合运用泰尔指数测算各地城乡差距,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综合普惠金融的发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此外,外贸依存度、财政支出偏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除支持传统金融发展外,也应综合考虑移动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规范和扶持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充分发挥传统金融同线上移动互联网金融结合的优势,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金融发展是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主导推动的。本文首先通过泰尔指数来描述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发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间及地区内均存在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分析中央政府的财政、股票、利率等政策所带来的效应,发现区域政策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测度湖北区域经济的差异并用泰尔指数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考察湖北区域经济差异大小。结果显示:鄂东、鄂中和鄂西三大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经济区域间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湖北省应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以区域经济中心发展为推动力,加快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稳步有序推动城镇化,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研究我国八大经济区以及省际之间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差异及各地区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并对地区间金融差距的缩小给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研究我国八大经济区以及省际之间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差异及各地区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并对地区间金融差距的缩小给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其形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各地区1978~2005年的经济金融数据,利用泰尔指数研究的我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发现.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差异上.各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市场化进程、各地区的法律环境以及政府的金融供给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是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温瑞 《新疆金融》2008,(3):51-52
新疆作为西部地区的农牧业大省,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为了解金融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差异情况,加强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新疆欠发达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疆人民银行系统对全疆88个县及县级市(除两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的金融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疆地州金融为研究切入点,运用Geoda对数据进行Moran’s I检验,最后构建模型,并运用Geoda进行OLS估计,得出经济、科技、对外开放水平与金融行业人力资本是影响金融集聚的关键因素,并对新疆地州金融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疆各个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不断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新疆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扩大贫富差距,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安定,和谐社会的建立。本文提出通过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来促进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