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互联网征信体系必然会逐步建立起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及发展的影响。首先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现状和我国传统金融信贷垄断情况,其次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原理及模型分析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对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的信贷垄断格局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在打破垄断,促进金融业充分竞争与传统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2013年,又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互联网思维如同一场当代的文艺复兴,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各互联网企业在"玩转"新金融的同时,其跨领域经营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带来哪些启示,传统银行业在新形势下又应如何应对挑战并实现创新发展,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对银行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固有金融体系和机制的障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冲击的同时,也推动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取得创新,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在全球取得领先.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积极的影响,但因其虚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等特点,反而阻碍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开展,"P2P平台爆雷潮"更是给我国部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数千亿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保护的立法现状以及法律框架的构建、完善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阀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更是金融业态和模式、金融理论和机制的创新契机。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入手,深刻分析了其产生背后的供需因素,全面论述了互联网金抽现阶段的市场主体、竞争格局、业态模式等内容,并对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取企业之间的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和述评。  相似文献   

5.
郭娜 《海南金融》2014,(9):8-13
在我国依然存在金融抑制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单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应景之作",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所需"。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新兴力量,如何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与传统金融业的和谐共生,达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帕累托改进",不仅对互联网金融自身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题中应有之意。本文以金融共生理论为切入点,首先对金融共生的基本要素及共生关系的判定标准进行了介绍,随后在Logisitic增长模型的框架下,分别选取P2P与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代表,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共生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做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共生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从改变传统金融的技术到大数据金融雏形,再到P2P借贷火爆、比特币兴起,颠覆了传统金融的基本格局。本文描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银行应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以其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迅速成为金融领域的一颗新星,给传统金融产业的战略方向和经营模式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金融产业的影响,将有利于促进传统金融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进行产品服务改革升级,从而形成"互联网+金融"的新型战略模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边绪宝 《银行家》2015,(4):87-90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践表明,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互联网企业开发"类金融"产品向金融领域的逐渐渗透,更是包括传统金融领域的一次全面的重大技术创新。尽管如此,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金融本质及其所具有的交易支付等功能不会改变,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模式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更不会被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颠覆和替代。互联网金融在证券行业的应用最早起源于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美国是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主要的四大业务模式就是:互联网支付清算、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网络货币、互联网信用业务。银行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影响在近期内虽然比较有限,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影响还是较为深远的,而对金融整体的领域影响也相对有限。金融在互联网中没有改变其本身的性质,只是在自身的理念与方式上做了调整与创新。金融业务在互联网上的风险是两面性的,没有太大的系统性风险。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应加强其中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给传统金融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是的传统金融面临了巨大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形势,提出了传统金融的发展建议,以期实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完美融合,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这一年,移动支付、互联网小额信贷以及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产品在我国蓬勃发展,给传统银行业务发展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将展开激烈竞争,未来甚至可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  相似文献   

12.
近年,互联网金融爆炸式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金融市场,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影响和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全新的机遇。商业银行只有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才能抵御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本文从银行的经营业务方面入手,剖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方案,其中包括改善银行经营理念、建立松弛有度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等方案,以此应对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促进自身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涵盖了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互联网与金融业的有机组合,正在从旅行、吃饭、娱乐、工作等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在不断地挑战“二八法则”,处于80%的普通客户对银行各项业务的影响度正在不断提高.不论是金融的互联网化,还是互联网的金融化,都是时代的进步,也给经营传统金融业务的银行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4.
封莉  张松 《中国信用卡》2014,(11):70-74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化网络、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技术,逐渐以互联网金融的形态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余额宝、P2P信贷、网上保险、线上融资等新应用层出不穷,这些变化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日益兴起,这股新兴的金融势力给我国的宏观经济以及个人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对比传统的金融模式,进而引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越性。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比传统的金融存在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并且其危害更加严重。如何有效地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提出了防范的体系以应对风险。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浪潮正席卷我国传统金融业,给我国的支付体系建设带来不小的冲击。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支付概念进行梳理和分类,基于我国支付体系结构图,从支付服务组织、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体系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出发,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支付体系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支付体系健康发展的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获得了不断地提升,就金融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领域亦朝着不断发展的方向前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对我国传统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本文就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展开论述,深入分析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并且对传统金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通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认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负责业务和中间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对于资产业务两者更多的形成了一种互补.而在长期,由于互联网金融会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和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将会对商业银行形成全面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金融创新,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征信这种新的征信形式.从全局来看,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对我国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蚂蚁金服在互联网金融征信领域作了大量尝试工作,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通过对蚂蚁金服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并加快其征信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已全面渗入到金融领域,传统的金融行业也以互联网金融模式运行。虽然互联网金融给人们的交易以及公司的运行带来了便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而针对性的提出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