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区域差异的扩大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重要问题,不断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研究和思考。伴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如何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和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总结和比较以往学者的研究思想和结论,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测度方法以及对策建议,正确认识和处理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区域差异的扩大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重要问题,不断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研究和思考.伴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如何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和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总结和比较以往学者的研究思想和结论,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测度方法以及对策建议,正确认识和处理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3.
彭宗平 《中国外资》2008,(9):178-179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差异现象。区域经济向来对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区域经济战略是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现状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区域经济也有所差异,其问题也逐渐显著,专家对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不同程度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区域经济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显著,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如何走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实际政策决策的难题。本文从寻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差距入手,浅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趋势及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行政策,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指字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而进行的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了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必须面对的问题,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存在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整体效应。本文以安徽省和江苏省为例,分析了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了两个省份对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的不同反映。建议在统一货币政策前提下,结合不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制定适度差别的货币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受到国家及东西部人民的高度重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重心都比较偏向于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区域经济,解决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鑫 《中国外资》2014,(2):235-235
我国篇幅广阔、地理状况的差别之大,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浮现出各种不同方面的问题,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威胁到我国区域经济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的显著特征,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剖析,探讨其中影响因素并提出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和金融危机促使世界金融格局重构,同时对我国区域金融问题提出挑战。金融开放对各区域的影响有所差异,区域金融发展的定位、目标不同,从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战略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整体金融实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主要以总量调节为主,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然而,地域广大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区域间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结构不同,货币政策的效应也不尽相同。实践证明,区域经济与货币总量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区域差异会对货币总量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不同的经济区域可以形成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2.
区域金融合作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经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分工布局等,在不同地域间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区域经济的差异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本文分析了区域金融合作的原因,区域经济合作对区域金融合作的要求,并对现有的区域金融合作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区域金融合作中应关注的若干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金融合作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认为,我国经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分工布局等,在不同地域间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既是区域金融合作的原因,又对区域金融合作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现有的区域金融合作形式进行了归纳,指出了金融合作中应关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资金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单一金融政策及市场化发展程度不同等因素,我国的资金流动显现了较强程度的区域不协调,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资金流动的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15.
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睿 《海南金融》2006,(3):54-56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浅析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并对京、津、沪、渝四地金融和经济发展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正相关关系,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成因。提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其金融业发展应予区别对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共存,区域金融结构的差异问题越来越突出,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差距还在拉大。研究并解决区域金融结构的差异、促进地区金融和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信贷配给现状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影响下,信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目前我国区域信贷配给差异化现象相当严重,出现经济发达区域信贷配给弱化,经济落后区域信贷配给强化的空间差异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文章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域差异、信贷政策的一刀切、存款准备金率的区域一致性和利率实质上的区域差异性、信贷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信用环境差异等是造成信贷配给区域差异化的原因,正确认识上述原因,是有效消除信贷配给区域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收入水平两个角度,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个方面,定量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收入组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等影响,经济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持续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我国应建立经济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发展相协调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快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何在保证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卸掉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国际经济整体发展态势,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入手,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然后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别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性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性预警系统。这样的研究可以在抑制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避免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对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利;为制定缩小差距、协调发展的对策提供思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现实;理论;技术、方法;创新等方面论证了这项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