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货币制度下是近些年国家倍为推崇的金融制度,在该制度下保持货币购买力的稳定需要政府机关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手段。本文在分析货币购买力及信用货币制度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保持保持购买力所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强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何自强 《商业研究》2012,(1):113-118
布坎南认为只有基本货币制度确立后,货币政策、货币数量等纯粹的技术性分析才能真正发挥效力。布坎南货币宪法的理论根源除了来自对凯恩斯主义的反思、利维坦预设和契约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外,最深层次上可以追溯到个体内在的矛盾性。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布坎南货币宪法思想对稳定币值和金融秩序有重要作用,挖掘布坎南货币宪法思想可以为通胀压力下我国货币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所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丹 《商业时代》2007,(3):35-36
本文对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在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入以及资本自由化影响日益明显条件下暴露出来的缺陷进行分析。并介绍对目前现行国际货币制度进行改革的思路。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缺陷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共同标准、国际协议、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由此产生的协调机制的总称。近代国际货币制度历经了金本位制到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的过程。现行国际货币制度是无本位制,即没有真正的世界货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谋求一种更为合理的货币制度。亚投行的建立或将引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相似文献   

5.
中央银行超然性是信用货币制度的重要特性,但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金融政策制定、金融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制度缺陷,严重影响了中央银行应具有的超然性、独立性与权威性。应加强对中央银行产权结构、外部组织结构、货币政策调节范围以及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创新,构建信用货币制度下的中央银行超然制度。  相似文献   

6.
区域性货币组织的出现是国际货币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亚洲区域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亚洲各国(或地区)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与趋势。亚洲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已逐渐趋同,但货币合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还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亚洲区域货币未来整合的趋势是单一货币亚元,但这一演进的过程是逐步、渐进的。其演进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区域内的金融合作组织;二是建立亚洲汇率机制;三是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亚洲货币联盟和亚元的建立虽困难重重,但仍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1999年开始的跨国货币-欧元的问世,是20世纪以来国际金融界最具影响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体现在它是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出现的跨国货币制度,而且是打破二战以来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突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格局,使国际金融由围绕美元一个中心向美、欧两极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对外经贸财会》2005,(2):53-53
是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本位制大约形成于1880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黄金在国际交往中充当世界货币,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大部分为黄金,黄金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两国之间的汇率为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由于各国的货币都规定了含金量,  相似文献   

9.
货币发行准备是货币制度的一个构成要素。它是与货币发行相对应的资产储备,其作用在于制约货币发行量,维持货币的购买力。对国民经济来说,其意义在使货币的发行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当今世界贸易——货币机制,世界经济危机(表现如:次贷危机,主权债务,货币总量膨胀)。追索危机之路径,即:次贷危机,是生产与消费,国家之间贸易,商品与货币,货币与货币相互间的不均衡造成的。最终都追踪到"流动性泛滥","货币量无限膨胀","通货膨胀不断加剧"。世界经济的现状是要么通胀失控,要么紧缩失速,可谓危机四伏。笔者认为,所有这一切,是货币与贸易制度的落后造成的。探讨世界贸易与货币体系,建立新的贸易与货币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笔者已提出"云货币——新的贸易与货币制度构想",本文着重分析云货币功能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稳定性与流动性视角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货币制度历次的变革都是基于对国际货币流动性与稳定性的权衡取舍的制度安排。以牙买加体系为例,可以总结为牙买加体系酝酿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毁牙买加体系。金融危机内生于现有国际货币制度,如果现有的国际货币制度得不到本质性的改变,那么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将无法得到彻底消除,偶发的金融危机也必将是国际货币体制内在的特征。在流动性与稳定性的双重视角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的最有可能的路径是ROW国家之间增加非美元结算,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力度。在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约束下,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短期操作思路仍是以通过与ROW国家的非美元结算合作以弱化对美元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当今世界贸易——货币机制,世界经济危机(表现如:次贷危机,主权债务,货币总量膨胀)。追索危机之路径,即:次贷危机,是生产与消费,国家之间贸易,商品与货币,货币与货币相互间的不均衡造成的。最终都追踪到"流动性泛滥","货币量无限膨胀","通货膨胀不断加剧"。世界经济的现状是要么通胀失控,要么紧缩失速,可谓危机四伏。笔者认为,所有这一切,是货币与贸易制度的落后造成的。探讨世界贸易与货币体系,建立新的贸易与货币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笔者已提出"云货币——新的贸易与货币制度构想",本文着重分析云货币功能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13.
陈炳才 《全球化》2023,(2):48-65
本文介绍了黄金、英镑、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历史情况,重点分析了英镑替代黄金、美元替代英镑的原因和机制,分析了美元霸权形成的原因及挑战美元的难度,并就货币替代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本文认为:金本位货币制度支持了英镑国际化,英国海上霸权和工业革命是英镑国际化的坚强后盾;美元替代英镑在于英镑地位下降、美元地位提高,两次世界大战和美国主动作为,成就了美元崛起和国际化,而摆脱黄金约束后的美元逐渐走上全球货币经济发行的霸主地位。本文提出:国际贸易需要一种可自由兑换货币或信用物,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货币必须可自由兑换,国际支付手段的本质是信用和价值尺度,外汇管制和汇兑危机源于货币可兑换性不足,国际货币替代的关键或前提在于货币是不可替代品、是信用物。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支付体系始终存在,也是主权货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同时,要看到国际货币地位替代时间漫长,但也存在突变机遇。  相似文献   

14.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战后以来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危机发展的历史。一九四四年七月在美国新罕布夏州布列顿森林(Bretton Woods)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The Articles of Agreement of IMF)。经过二次大战,美国的经济力量急剧膨胀,拥有了约占资本主义世界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故美国得以通过上述会议和协定,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制度,即所谓布列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是:(1)公认美国一九三四年法案确定的金价,  相似文献   

15.
薛畅 《商业时代》2011,(17):39-42
信用性的纸币制度的早产、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区别于古近代西方的两个重要特征,这两个特征实际都是基于中国古代货币制度而形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自秦统一至明中期,中国实际形成的是以铜本位为重心的半信用半商品财政货币制度,货币本质上是金属价值与政府信用的合体,以不严格的足值性、通货量的软约束、政府垄断铸币权为制度要素,而当经济环境动摇了制度要素引发制度危机时,政府必须调整货币内在的商品性和信用性的关系,以图稳固货币制度进而巩固财政。两宋时期纸币制度的形成本质上就是商品性和信用性关系调整的产物。但是其后政府信用性的膨胀和商品性、信用性关系的失衡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币制最终还是向贵金属流通归复。历史的经验对于我们认识和改善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银行存款形式进行货币的保值和储备是中低收入阶层最主要的财富积累手段。如何保护这部分财富并使其长期保持原有购买力是当今中国极具经济民生意义的政策考虑。以美元为储备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两个结构性的矛盾和流动性的鲁夫效应缺陷:一是单一国家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所带来的矛盾(特里芬矛盾),二是货币所应当具备的保值功能和由信贷扩张所造成的货币贬值的矛盾。为此本文提出了建立以弹性金本位为核心的二元货币体系的构想,指出这种双规货币制度是使储蓄存款长期保持原有购买力的重要保障,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性解决方案之一,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17.
区域货币合作的出现是国际货币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东亚金融危机则表明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本文对目前东亚实行货币合作的难点从三方面作了分析,接着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实行住房货币制度改革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与房价同时攀升。首先梳理货币发行量对房价影响的传导机制,然后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房价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进出口交易。两国之间进行交易,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货币制度和使用不同的货币。买方支付货款必须用卖方国家的货币或卖方愿意接受的第三国货币,(一般是可自由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这就产生了用本国货币兑换其他国家货币来支付货款和结算的问题,从而也就产生了兑换比率、兑换机构、兑换方式和兑换场所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总之,带来了以外汇为中心的国际货币运动。然而。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丰云  余劲 《中国市场》2010,(44):50-52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调控是当今金融研究的焦点。在我国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是金融调控手段最重要的中介目标。本文将近年货币供应量及房地产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分析,厘清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