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关键在于抓住了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发展富民产业、实施了“奶业兴市“战略,从而实现了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其重要启示在于:应结合区域资源特点,合理确定富民产业带动农村发展;实现政府职能转型,积极引导、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科技进步相结合,推动农业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灌溉和水利设施普遍存在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水、电等农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还很缺乏;农业科技的无效供给和农业科研存在浪费现象,放慢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减弱了农业科技作用的发挥;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十分缺乏,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对于实现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当前农村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一)粮食产量不稳,增长缓慢。造成我国粮食产量不稳和增长缓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较弱。南涝北旱一直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1998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二是由于农…  相似文献   

4.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速度、规模都还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笔者就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高平  王立朝 《发展》2011,(1):23-25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目标任务 根据中央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要求,“十二五”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达到1100万吨(110亿公斤),人均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以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进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总额达到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嬗变、选择及目标吴天琪刘勤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使我国农业...  相似文献   

7.
《发展》2008,(6):F0002-F000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甘肃省粮食生产实现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红 《南方经济》2001,(6):54-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飞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发展变化,为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新世纪初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枝江县把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全县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统筹规划,把农、科、教、财等有关方面组织起来,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农科教财结合的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0.
伍安军 《湖北经济》2002,(11):39-39
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通过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解决了因海拔高低悬殊,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而带来的粮食不能自给的问题。全县人平占有粮食稳定在450公斤以上。二是全县初步形成了林、茶、烟、菜(含魔芋)、药材、畜(禽)六大农产品基地,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长足发展。三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农民增收的途径从过去主要依靠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提价,转向主要依靠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上。四是小城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台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从现状来看,我县农业和其它各地一样,尚难以完全适应新阶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晓枫 《辽宁经济》2011,(3):54-56
记者:"十一五"期间是辽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过去五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也在不断开创新局面,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刘长江:回顾"十一五",可以说这五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硕果累累,成绩显著。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韩俊 《中国发展评论》2010,(2):1-6,81-88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空前冲击,面对历史罕见的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粮食连续6年丰收;农民收入连续6年保持较高增幅;农民工就业出现恢复性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取得重大突破。总的看,  相似文献   

13.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广大农业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始终把农技推广置于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了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更多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通过深化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浅议农业保险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雷 《乡镇经济》1999,(6):33-3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它不仅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生活资料和相当部分的生产资料,而且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必不可少的资本原始积累。近年来,我国农业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大批勤劳致富的专业户、重点户,在他们的带动下,出现了以专业生产的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市场。广大乡村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开始变为农、工、商综合经营。但应该看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抗…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深化农村改革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面对这一挑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能否...  相似文献   

17.
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直观地看。是要解决好农民增收和粮食等农产品供给这两大问题:本质上看,是要研究和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解决途径:做到“五个坚持”,寻求“五个突破”:  相似文献   

18.
孙梁 《辽宁经济》2004,(8):18-18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中均占有很大比重。在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较为低下。改革开放初,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收入与生产努力程度相联系,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和农业发展结构的变化调整,加之农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下滑,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浙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35元,农业总产值1508.6亿元,累计完成环境整治村8236个,全面小康示范村852个,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7年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根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要求安排工作,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郭玮 《发展》2014,(4):11-12
正近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生产连续十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十年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人口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工业和能源用途拓展,带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保障供给的压力将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