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探明的低渗透油田含油量大、分布广,在我国已探明的油气储量比例较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低渗透油田油层存在渗透率低、采矿难度大的问题,进行石油生产技术突破是最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开发新的石油开采技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油田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通过对采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现阶段低渗透油田石油开采的技术难点,并开展低渗透油田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指出相关要点。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便得到不断发展,而我国的油田采油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尽管我国的低渗透油田数量较多,采油工艺也并不先进,采油的过程也具有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采油工艺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地渗透油田在采油方面的困难也逐一被解决,而那些曾经被认为没有开采价值的低渗透油田,也因此到了较好的开发。为了低渗透类油田更好地发展,我们对低渗透油田采油工艺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研究,希望能在日后地渗透油田的开采工作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低渗透油层油田所占油田总数的比例较大,可以说,我国的石油资源较为瘠薄,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数量及质量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油田开采的相关科研学者及技术人员必须根据低渗透油田所分布的条件及其所具备的特征进行详细地分析与研究,通过提升石油开采的技术水平,以促进我国油田产业的发展。本文就低渗透油层的物理与化学方面的技术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振动采油技术是为开展适合稠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的一种思念的三次采油技术,投入少、产出高、工艺简单、对油层和环境无污染。本文通过对振动采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原理、选井条件和油藏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现场试验表明,应用振动采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且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对地层无伤害、无污染,该技术在港西油田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振动采油技术是为开展适合稠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的一种思念的三次采油技术,投入少、产出高、工艺简单、对油层和环境无污染。本文通过对振动采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原理、选井条件和油藏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现场试验表明,应用振动采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且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对地层无伤害、无污染,该技术在港西油田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采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先进化学采油技术,从而很好的弥补了低渗透油藏这一缺点。通过使用先进化学采油技术,能使油藏的湿润性得以下降,由此使油藏采收率逐渐提升,进而让低渗透油藏的产能也有所增加。并且在油田开发中,有一部分是低渗透油藏,但油田存在油藏类型少、储层物性水平低和产能不足等劣势。因此,文章通过研究化学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层中的应用,分析了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点以及开发特点,然后对其具体应用进行探析,从而使低渗透油藏的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油田开发难度大、产量低等这些问题,低渗透油田的油量开采技术在不断进步。鉴于此,本文先分析了低渗透油田的特点,再对物理化学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及进步下,关于资源开采效率和管理效率方面的研究力度得到了加强。本文首先对油田采油管柱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陈述了油田采油管柱技术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气资源开采技术质量也越来越高。同时,油田开发也进入了高含水期,在此期间,确保石油资源的安全开采,石油企业必须着重优化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以此提升石油资源生产效益。文章对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石油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资源的大量开采,越来越多的油田储水油层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传统注水技术的应用将难以适应现代油田勘探的需要。因而在油田勘探过程中应切实加强精细化注水技术的应用,才能最大化的确保油田的勘探效果。基于此,本文以我国油田注水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分析了油田采取精细化注水技术应具备的条件,并就如何在油田勘探中加强精细化注水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开发,同时随着中石化海外油气田的相继出现,采取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深海油气非常的重要。海上采油对开采技术和工艺有比较高的要求。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外海上油田采油工艺技术,同时简要阐述了在海上油田采油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展望了未来我国海上油田采油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我国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量一直在持续的增加,给石油开采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实际的油田开采作业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低渗透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偏低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抽油井系统效率低于预期水准,不仅会增加石油开采的成本,而且提升了能源的损耗量,对于石油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基于此,文章结合实际的采油现场情况,从影响抽油机系统效率因素分析出发,就如何才能提高低渗透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原油开采技术是资源开发的关键,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减少,传统原油开采技术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单一油田的多个钻井机同时开采的方式,工作效率比较低,且浪费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油开采成本。而大位移钻井技术的出现能够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在油田上被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将对大位移井钻井液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前,社会的发展使得油气能源的需求量上升,随着多年的油气资源的开发,注水能力明显下降。注水是目前的油田作业发展中最常见的采油技术,应用注水井向油层注水,以保持采油效率,因此,研究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的原因十分重要。油田吸水能力下降将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水质问题、注水强度等都对吸水能力下降有影响。目前,我们需要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注水井吸水能力的因素,治理水井,充分发挥注水井的作用,实现采油增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探测工作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油田探测技术和采油方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我国各地区都渐渐进入了油田的高含水开发阶段,在此期间,我国油田的的勘探工作、开发工作以及油田的采收工作等都受到了高含水的影响,使得油田开采的效率不断下降,减少了油田开采的经济效益。我国当前油田开采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怎样选择油田开采的最佳方式,在油田开采场地进行指导生产促进油田的开发。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外貌复杂各具特色,使得采油工作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每种油田采油方式的工作原理都各具特性,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种方法都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适应特性,所以要从基本上对这些采油方法进行区分和选择,确定不同采用方式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采油原理的研究和选择,对采油的技术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评价,次有方式的综合评价系统是选择油田采油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采油模式选择的模型应用还离不开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它能够保证采油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更好的提升海上油田的开采能力,加强对海上薄油层的开发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在开采海上薄油层时,一般运用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来降低油田开采成本,促进海上薄油层采收率和油田产量的提升。文章主要对海上油田薄油层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讨论,并以某海域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要点,旨在更好的提升海上薄油层的开采率,满足人们对油田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促进国家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油田的注水、注气、压裂技术等,在油田开发中,储层的精细型描述与油气层的保护是开发技术的关键。在新的科学技术促进下,越来越多的油田开发新技术产生,如新型的压裂技术、多分支井技术、地震裂缝成像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字发达国家有较为成熟的研究。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当前世界范围内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我国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为实现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繁荣,各鸽国家都在快速发展,我国由于各行业的不断进步所带来的直接需求便是能源方面的需求大幅提高,而且石油资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行业在进步时对于石油方面的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然而,我国的石油开发方面的进展却愈发难以满足各行业的要求。特别是我国的油田采油进展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在开采石油,随对于石油的开采技术以及质量都有着很高的标准以及严要求,这就决定了开采技术与开采石油的质量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进行采油。笔者就以我国油田采油技术里的管柱技术加以阐明解释,但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油田采油技术的提高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能源,对我国工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工业发展促进了我国石油开采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石油储量虽然丰富,但是石油开采水平低,不能有效的保障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在油田采油过程中,如何保障石油开采效率,促进石油开采企业的稳定发展已成为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对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油田开采过程中,需要采油注水工艺的支持,以此提升油层压力或保持油层压力,以此保障油田稳定生产。但就实际而言,该技术应用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结砂、结垢等。文章主要是思考采油注水工艺技术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采油注水工艺流程,接着阐述了采油注水工艺技术问题的思考,最后总结了全文,所得结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