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张勇  魏玢 《电力技术经济》2008,20(4):62-65,69
电网企业的资产投资大、运行周期长、覆盖范围广,电网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直至退役各环节紧密联系,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有效地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电网资产的管理各个阶段被人为割裂的问题,在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出发,分析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特点,找出现有管理模式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存在的差距,探讨了电网企业开展全寿命管理的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并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电网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资产综合效益的一项管理创新。电网企业的资产主要由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构成,这些电网资产的全寿命周期过程包括规划立项、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直至报废等几个阶段。其中,输变电工程建设是电网资产形成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输变电工程管理是确保电网建设投资能够顺利转化为优良资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推行全寿命周期管理,对降低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总体成本、提高资产全寿命周期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发动机的全寿命周期维修成本不断攀升,如何对其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估算和管理以便降低成本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工程估算法为基础,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提出了矿山无轨设备柴油发动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思路。  相似文献   

4.
工程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寿命周期理论全面考虑了项目在设计、制造、运营和维护各个阶段所需成本,立足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在LCC限额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循环比较LCC限额和投资估算,最终确定工程项目成本和设计方案,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  相似文献   

5.
电网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对电网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探讨全寿命周期成本方法在电网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对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指出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并给出相关算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全寿命周期成本方法的改进简化了电网建设工程成本计算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精准率,从而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电力企业在资产管理中要经历多个决策过程,孤立的决策行为以及模糊的决策目标会导致决策不科学。在资产管理中引入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LCC)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基于LCC的决策目标是必要的和科学的。首先划分了输变电设备的生命阶段,研究了基于LCC的决策目标,然后建立了输变电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树,并分析了效益构成;最后分别研究了规划设计阶段、运行维护阶段以及报废阶段的成本与效益组成,建立了各阶段的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成本管理是以人为本、主动的、全面性的、全寿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房地产企业应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降低项目成本,实现企业本身利润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是其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当前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概况,针对相关问题,探讨了项目成本管理应该把握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
结合变电站在建设施工、运维检修、技术改造等各阶段的问题特点,提出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LCC)的理念和方法,在保证变电站项目运行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最优,为变电站工程从建设到运维整个周期的技术决策分析提供例证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就路桥施工行业应用该理念进行设备管理工作的具体途径展开探讨。首先概述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定义及其应用意义,分析其在路桥设备管理中的具体内容,并从设备使用前、设备成本管理、设备使用状态评估三个方面总结其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精益成本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建设项目全寿命期成本管理和精益成本管理的概念,并对全寿命期和全过程成本管理方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全寿命期精益成本管理的概念,并对其特点进行了介绍,包括全员性、集成性、动态性和综合性。提出了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精益成本管理的体系框架,明确其成本最小化和顾客满意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分别从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和运营养护6个阶段论述了全寿命精益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经济主体。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把企业成长周期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根据这四个周期制定相应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才能体现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也和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上,不管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战略措施,已形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世界性大潮。本文首先阐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然后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技术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在我国在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但融资困难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入手,分析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障碍成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中型工业企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研发能力、财务能力、协同能力和产出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5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构建出了基于创新协同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搜集了2011年东部和中部十九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由高到低的递减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通过详细分析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单适用的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6.
I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eleworking practice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in west London, organisational factors such as management attitudes, worker autonomy and employment flexibility were found to be more critical than technological provision in facilitating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Consequently, we argue that telework in most SMEs appears as a marginal activity performed mainly by managers and specialist mobile workers.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邢台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为例,分析制约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的因素,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型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External linkages and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hil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can enjoy a number of behavioural advantages over their larger counterparts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e.g. rapid response to external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efficient intern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management style), they can also suffer from a number of mainly material disadvantages (e.g. inability to spread risk over a portfolio of new products; difficulties in market start-up abroad; problems in funding longer-term R&D). One area in which SMEs can suffer a marked disadvantage is that of establishing the appropriate network of contacts with external sourc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pertise and advic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ssue of SMEs’ external linkages and presents data from a number of studies showing the importance of in-house technical skills to linkage activity; the importance of complementary between in-house and external know-how accumul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strategy in guiding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SME-oriented public technology policies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SMEs in that they should focus on facilitating vertical (supplier-manufacturercustomer) linkages and offer support throughout the innovation chain from pre- competitive research through to product development. Numerous studies testify to the importance of firms extensively ‘networking’ in order to improve innovation potential (for example, Mowery, 1988; Contractor and Lorange, 1988; CEST, 1990). The majority of these studies focus on formal technology agreements, such as R&D joint ventures,; tend to feature large firm collaboration rather than that undertaken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and while they often refer to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involved in collaboration, few examine their management in any depth.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extensive collaborations of innovative SMEs, and will emphasise how the employment of key personnel affects the range and scope of linkages. It will highlight the broad diversity of linkages used by SMEs for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by means of a case study of a highly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SME, it will examine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nagement problems facing the collaborative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制度化管理一直作为西方企业管理中的潜在命题存在,但是在缺失科学管理发展基础的中国企业,有必要突出制度化管理的意义。从企业管理发展史来看,制度化管理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制度化管理也是现代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度化管理是伴随西方管理对科学理性的追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化管理是组织理性的表现,企业的制度化本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现阶段的中国民营企业而言,制度化程度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由3个模块、9个要素、20个指标构成的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方法,对河北省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现阶段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即大部分中小工业企业应以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为主,但也绝不能忽视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