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6,(2)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项持久而又艰巨的任务,有赖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纵观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依托实体经济发展而成的金融中心才更具生命力,而科技金融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广州区域金融中心总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以科技金融发展的视角提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以期能促进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商》2015,(24)
本文分析了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利用金融创新,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对此,本文认为各国应从建设金融中心、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互联网金融、搭建跨国金融服务网络、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加强金融监管等八个方面努力,加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金融中心指的是为特定区域内的实体经济发展和运行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支持功能的金融集聚区。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建设路径既有一般金融中心建设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文章紧紧围绕重庆市渝北区建设全市创新型金融发展基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区域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区域金融中心是依托区域经济基础、能够辐射和影响周边地区并作为区域资金融通和集散枢纽的中心城市。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众多城市提出了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想法。郑州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要明确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要进一步完善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只有这样,郑州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依托自身优势,促进金融业腾飞。  相似文献   

5.
运用SWOT分析法,详尽地描述了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经济和人才优势、劣势、青奥会带来的机遇和面临杭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挑战,提出了建设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重点提出了宁台金融合作、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及案例分析,总结了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规律,强调我国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时也要遵循一般规律才能取得突破.同时指出,我国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宜简单模仿世界典型性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更应该着眼于自身现有的各种条件、资源和机遇,借鉴国内外经验,解决好如何确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准,如何完善和维护区域金融中心的各项功能,如何使其真正带动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使其对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匡素帛 《中国市场》2011,(26):132-133
武汉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龙头,借助两型社会建设的东风,通过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各种资源的融通,为区域经济起飞助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主要竞争目的。湖北省也是其中之一,现如今湖北省省委和省政府对于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同时它也是湖北省的经济金融中心,它既有历史优势,又有交通优势,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如今这个重要发展战略的机遇期,正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绝佳地点。但是现如今武汉市还存在着金融集聚力和辐射力不足、优质企业群体优势不足以及经济依托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有鉴于此,对阻碍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骆俊 《现代商业》2011,(23):133+132
现代经济已经是金融经济时代,是一种在高度货币化和高度信用基础上的金融经济。基于对区域金融中心重要性的认识,我国出现了建设金融中心热。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更是面临新的难得历史机遇,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这样一个新起点上,对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行重新审视和谋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创新,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在加快金融创新理论发展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本文探究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内在关系,分析了金融监管在降低风险、促进市场有序发展和市场秩序维护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创新发展存在的不足,并对金融监管政策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2015,(25)
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金融风险越来越大,而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中又存在着诸如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不够完善、金融监管基础条件较差、金融监管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因此,若要促进我国金融的不断发展,就必须构建监管有效、结构有序、持续性强的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完善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等完善策略。希望以此推动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商》2015,(48)
本文从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出发,对法治政府下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对法治政府和金融监管理论做了简易陈述;第二部分总结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沿革;第三部分剖析了我国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法治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求为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析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国内各主要城市在建设金融中心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并遵循这一规律,才能少走弯路,顺利推进。基于这一考虑,在对金融中心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一般理论阐述之后,着重归纳总结了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模式、演进过程、基本条件和地理位置倾向。  相似文献   

14.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经济危机的传导分析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的外部因素是全球经济失衡,内部因素是美国金融监管体制落后,直接因素是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美国是世界经济金融中心,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通过四大途径即心理恐慌途径、国际贸易途径、跨国投资途径和资产缩水途径迅速演化成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应对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活动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金融资源集聚和发散的金融中心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全球经济低迷,复苏缓慢,而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冷冬中依旧增长,这就给中国主要城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武汉据此提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年)》,规划提到,到2020年,把武汉建设成中部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值1200亿元;到2030年,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性的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值达到3000亿元。立足于武汉自身优势和缺点,分析其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优点和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艳 《商场现代化》2012,(21):87-88
重庆把建设结算型金融中心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是新加坡金融中心。重庆现处于建设结算型金融中心的初期阶段,离金融中心到底有多远?这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更是差距的问题。本文重点在于运用城市综合环境竞争力这一软指标体系来分析重庆金融环境现状,并且对比新加坡金融中心这个"成品",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研究重庆在建设金融中心的道路上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笔者主要从金融监管主体与客体两个角度对我国分业金融监管模式下的成本及收益以及金融监管所引发的社会成本及社会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促进金融监管成本及监管效益有效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孟静 《商业时代》2011,(1):53-54
伦敦金融城历经沧桑,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其地位不言而喻。从其成为全球最重要金融功能区的发展历程可得到启示:金融中心的诞生不仅需要有形的区域和场所,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机制设计和功能建设。在中国打造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中心,以及各主要城市大力建设各自金融功能区的过程中,伦敦金融城在塑造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决策当局服务、开放行业与市场等方面,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即将进入攻坚克难时期,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存在特色不鲜明、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备、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难以打破当前全球金融中心结构体系,超越纽约和伦敦。人工智能技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向上爬升提供了历史机遇。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在构建信用体系,提升金融行业竞争力,补充金融机构体系、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全面提升上海金融中心发展水平。人工智能在较长时期内依然无法替代人类,与人类共存是当前更为可能的情况,据此本文提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人工智能与人的结合程度、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性研究、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立法,避免人工智能技术被滥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沈阳建设东北金融中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构建多层次、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东北金融中心对东北经济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建设沈阳为东北金融中心。在对沈阳金融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引导沈阳金融业发展,将沈阳建设成为东北金融中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