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杠杆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方式之一。地方政府作为经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层次,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和实施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中央宏观调控权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履行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责,保障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快速发展。但是,在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的政策空间较小,政策手段较少,因而,地立税收作为服务于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的政策工具,在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作用更为明显,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以税收为主,地方税收也是地方政府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主要工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应更加注意发挥地方税收的作用,增强运用税收手段管理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人民银行在2011年1月5日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和1月30日发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在宏观调控中需要更加注重货币总量的预期引导作用,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金文 《财政监督》2005,(2):36-37
2004年是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一年,中央成功运用了宏观调控手段,积极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新突破、“三农”问题的明显成效、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财政监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在新的一年中,为了切实履行财政监管职责,必须认清形势,明确思路,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行业的财政监管。  相似文献   

4.
张萍 《中国外资》2009,(6):146-1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税收优惠这种税收政策手段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政府宏观调控之中。如何通过正确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来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是企业更加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赵书刚 《西安金融》2004,(11):52-52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新形势下履行央行职责的需要。随着监管职能分离和人民银行职能的重新定位,人民银行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工作水平要求更高。人民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专业化水平。强化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准确把握和判断经济运行态势:要开发运用现代微观监管手段,维护宏观金融稳定:要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适应市场经济高速的运转需要:要建立完善社会征信系统,确保货币流通高速、有效运转;要发挥反洗钱职  相似文献   

6.
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稳健"组合出台影响深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金融》2004,(12):1-1
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这标志着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向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转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宏观调控手段的组合关系将发生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7.
《中国货币市场》2008,(2):67-67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要着重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这九项工作为一是要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四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五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六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2004年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平稳度过,投资规模有所下降,投资结构更加合理。为了 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 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展望2005年的投资形势,让我们从国际国内环境和宏观 趋势的角度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坚持宏观调控的惠民导向,绝不仅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从理念到手段的重大创新,也是今后将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体现惠民、利民的导向,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0.
新年致辞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F0002-F0002
又是一年春来时。在过去的2006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起好局面.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遏制了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使得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势头。配合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多次组合运用从利率到存款准备金再到定向票据等数量和价格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信贷适时调节.采用市场手段对经济成功地进行了调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已持续数年处于潜在增长速度的上沿,并于近一段时间明显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显然,当前宏观调控要着力于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并以多项政策手段(包括特别国债)的配合来对冲流动性。防抑通货膨胀。但这还主要是从总量角度考虑的“需求管理”,同时,还要看到结构方面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它是全面考虑宏观调控的另一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先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合理调控总量,着力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作出的重要决策,为2005年乃至今后几年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如何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本质细化到金融发展层面上,树立全新的金融发展观,也是我们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 当前,中央决定从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入手,改善和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决策意义十分重大,表明我国已经开始注重利用间接调控手段解决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全符合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金融宏观调控起主导作用的客观规律。一、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强化金融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它通过市场配置来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中,由于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难以在市场上准确有效地发挥调控功能,市场主体在实现其经济利益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容易产生负作用。为了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竞争,作为主管经济的政府部门就必须适时地运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各种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中金融是起主导作用的宏观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会议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了2001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在部署2001年工作时提出了在新的一年中,从事经济工作的部门要把握好六个问题,做好十项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巩固和发展经济增长的好形势。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对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政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人民银行着力把握市场规律、及时转变调控观念、适时创新政策工具,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更加具有前瞻性、更加趋向市场化、更加关注全局性、更加注重差别化、更加突出创新性。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还面临不少问题,金融宏观调控的任务仍十分繁重。这也要求我们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机遇、破解难题、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人民银行着力把握市场规律、及时转变调控观念、适时创新政策工具,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更加具有前瞻性、更加趋向市场化、更加关注全局性、更加注重差别化、更加突出创新性。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还面临不少问题,金融宏观调控的任务仍十分繁重。这也要求我们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机遇、破解难题、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应对偏热通胀和金融危机,V型强劲反弹两个阶段,宏观调控政策也随之调整演变。总体来看,总需求管理较多采用产业政策和数量性、部门性、行政性工具手段,宏观调控手段更加多样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人民银行频繁运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调控效果与政策预期还存在一些差距,货币政策调控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手段乃至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形成调控合力,综合起来就是要注重"五个协调",才能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