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正> 日本在战后50年时间里从战败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而且还跃跃欲试,想同美国在争夺亚太地区经济主导权的竞争中一比高低。日本和美国都把对外经济关系的重点放在亚太地区。《世纪之交日本在亚太经济中的作用》一文具体分析了日本在亚太经济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由此也可以窥见日本调整对外经济战略的缘由。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第二次访华,中俄两国决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叶利钦访华背景透析》为读者提供了俄方的意愿和事态发展情况。即将举行的俄罗斯总统选  相似文献   

2.
自1980年以来,美国在经营管理方面,出版了五本代表性的畅销书。有三本是提倡美国应向日本学习的,有二本认为日本企业管理存在危机,或说日本企业管理的优点,美国早已有之,因此不必向日本学习。现将这五本书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1)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伏格尔教授(E.F.Vogel)所著的《日本第一》。伏格尔两次去日本研究该国社会结构,并和美国比较,看有何不同。他在1960年第一次去日本时,还认为美国在各方面都超过日本;但在1975年第二次从日本回来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在美国盐湖城结束的第19届冬奥会,是冬奥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2500名运动员参加15个大项、78个小项的比赛。据美联社估计,本届冬奥会让美国人赚了40多亿美元。但很多人认为这一数字太庞大了。不过,美联社认为:最近几年里,备战冬奥会工作为盐湖城提供了3.5万人的就业机会,犹他州居民在备战冬奥会期间就挣了15亿美元。尽管盐湖城组委会需要2个月的时间才能知道到底挣了多少,但盐湖城冬奥会的确赚了一大把钱。冬奥会闭幕一天后,组委会主席罗姆尼开出两张总额9900万美元的支票给犹他州府和犹他州体育运动基金会。这足以证明,罗姆尼赚钱了,还赚了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多哈亚运会上国家女子手球队与哈萨克斯坦、日本和韩国队的比赛,探讨国家女手队亚运会失败的经验教训,为08备战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第三章日本 日本关键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从美国对"关键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关键技术的动机等来看,日本实际上早已开始在技术发展中实行"关键技术"战略,而正是这种战略,使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某些技术领域赶上和超过了美欧等一些发达国家,成为他们的强大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6.
离得越近,可能反而看得不那么清楚;离得越远,离得又有距离,可能看得更清晰和更准确. 不久前,王石先生在美国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预约时间拜访Vogel教授(中文名:傅高义),领教日本德川家康时代课题指导.老先生是学术圈著名汉学家,知道我来自深圳,详述广东80年代改革特征,85岁(实为82岁,编者注)的记忆仍很清晰.出版不久的《邓小平》花费了10年时间,令人佩服感叹.此外,老先生还是日本专家,30年前出版专著《日本第一》在美国引起震动.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和维护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建立日美同盟,在经济上扶植日本,扩大其在日本的影响力.在美国扶植下,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1945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经济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8.
构建东亚共同体符合全球区域一体化潮流趋势和东亚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日两国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日本模糊的历史态度、中日之间对东亚共同体机构的分歧以及美国干预等因素都阻碍了中日合作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进程.为促进中日合作,进而早日实现东亚共同体的理想,东亚各国对于日本侵略历史应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日两国应该努力摒除分歧,寻找更多的共同利益,共同创新东亚一体化机制问题并努力发挥美国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9.
一、美、日贸易摩擦的现状1976年以前,由于日本的经济实力相对还比较弱小,因此美、日贸易摩擦主要是集中在几个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纺织业等;美国为了保护这些部门的国内发展,不得不对日本的产品倾销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和限制。例如1969~1974年,美国两次迫使日本对美国的钢铁出口实行自主性限制;同期美国又迫使日本签订了“美日纺织纤维协定”,规定了日本对美国纺织品的出口限额等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为了有效应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奥巴马政府开始着力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并积极鼓励日本在亚太地缘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奥巴马政府的推动和日本多届政府的积极运作之下.多年来以美国为"单一轴心"的亚太安全格局呈现出一个日趋明显的变化,亦即逐渐向"美主日辅"的格局演变。首先,日本通过持续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并借机促进自身军事力量的发展,使其在日美同盟中的"战略自主性"不断增强。其次。通过加强与美国其他亚太盟国的双边和三边安全互动,使得"美日+1"成为美国与其亚太盟国展开安全合作的重要机制和平台。最后,日本还主动出击,与亚太地区美国的"战略伙伴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战略安全协作。上述举措不仅使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功能和地位得到提升。而且与一系列亚太重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水平也稳步升级,进而在亚太传统的"轴辐安全结构"中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连接、补充和协调作用。在地区安全体系中影响力也与日俱增,隐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亚太地缘安全格局的"次轴心"。  相似文献   

11.
中美日三国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东亚地区的战略形势和安全秩序。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竞争与合作并存,战略竞争不会淹没务实合作,日本在中美之间渔利的空间会逐步缩小;美日同盟关系仍然基本牢固,美国对日本战略约束的大小主要看中美关系的态势;在中日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美国把日本当做对华战略"棋子"并不能改变中国崛起的趋势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既是国家体系中的行为体,也是文中所分析的美国帝国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与日本深深地置身于美国的帝国体系之中,而且以不同的方式与美国和美国的帝国体系联系在一起。日本始终坚持国家经济战略和国际安全战略,而中国遵循着国际经济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日本和中国的均势正在转变,政治群体使具有渗透性的亚洲也明确地依赖于美国帝国体系中。笔者认为,亚洲仍继续是一个在美国帝国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性的渗透性地区,中日之间日益强化的竞争状态为美国的帝国体系提供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建 《宁波经济》2011,(2):12-12
我在美国次债危机爆发前就说过,如果美国的资产泡沫破灭,其后的经济轨迹必定是一个大“L”型,因为美国的资产泡沫规模是日本的几十倍,即使美国经济远比日本强大,如果日本用了长达15年时间才走出由泡沫破灭所形成的萧条,美国也至少要用8~10年才走得出来。2009年三季度以来美国出现经济复苏,庞大的有毒金融资产似乎没了踪影,但这是假象,  相似文献   

14.
一1.世界经济新潮流与长期计划的兴起战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结构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大的变动.从六十年代开始直到七十年代中期,这个过程持续了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的就业人数与五十年代相比,往往以几倍的增长速度扩大.到七十年代中期,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都达到了全国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日本国民经济长期计划(即《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是在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进入急剧变动的时期制订的.六十年代初日本已经感到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指出;"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国民经济长期计划的"极大课题."该计划设想:在把第二次产业的扩大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次产业.计划规定,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第三次产业(商业、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中日本货币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降息浪潮.日本虽然降息措施慢了一步,但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衰退,也采取了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由此再一次进入了"零利率"时代.通过理论推导和Grange因果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今后日本降息余地越来越小,而"零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日本"零利率"政策的现实效应对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民办最大净债权国,而美国却沦为头号债务国。与此相关,80年代日本大规模增加对美资本输出,令美国感到了来自日本的经济威胁。日美之间这一戏剧性变化引人关注。本文拟对80年代日本对美投资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与美国经济相距甚远,那时几乎无人能够预见日本经济可在不长的未来赶上美国。但是从5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维持了三四十年的快速增长。在与美国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如汽车业的竞争中,美国反而处于劣势。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中经数据栏目所整理的世界银行的资料,仅20年的时间,日本的人均 GNP 到1970年时已经与美国持平,其后日本的人均 GNP 一路领先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看好日本经济,认为美国已经像英国一样从巅峰走向衰败,美国的经济地位将会被日本取代。但是到了90年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日本的直接投资大量涌进美国,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大大超过美国在日本的直接投资,这是日美经济关系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一 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展迅速,规模空前。 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起步较晚。1964年,日本开始在美国设厂。但在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数额有限。到1979年底,日本在美国直接投资累计余额只为34.  相似文献   

19.
1984年是日本经济摆脱了旷日持久的危机之后,经历了复苏,走上持续高涨的一年。日本多数专家和脑库认为1984年度的经济增长率大体在5~5.5%之间。它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外需主导性。日本经济的这次周期性复苏和高涨与美国不同,是出口先行的外需主导型的。美国经济回升是从汽车、住宅等消费需求的扩大开始,进而引起设备投资的新高涨,是内需主导型。美国经济的回升带动了进口的扩大,为日本扩大出口创造了前提。日本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22日】美国次债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日本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破裂之后,也曾于90年代出现类似的信心危机。造成那场危机的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对动用国库资金向银行注资犹豫不决,而是仅仅以扩大需求面的错误政策来应对。当政府最终采取行动时,却走了弯路,而且也太晚。从日本泡沫破裂到政府第一次向银行注资整整隔了9年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