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发展迅猛,但由于其监管政策和相关法规尚不完善,因此对P2P运作模式的研究及其风险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法,以美国大型的P2P网贷平台Lendingclub的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模型对P2P借贷过程中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贷款收入比、贷款者住房情况、信用评级体系等指标对于产生违约行为的相关性较强,对于风险控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支付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消费方式之一,而在网络支付平台的推动下P2P网络贷款也得到很大的促进。相对于传统贷款而言P2P网络贷款平台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其信息也更为透明,风险控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这对于小微金融群体发展而言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P2P网络贷款平台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这也就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对P2P网络贷款平台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楠  王阳帅 《时代金融》2014,(6Z):53-53
在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支付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消费方式之一,而在网络支付平台的推动下P2P网络贷款也得到很大的促进。相对于传统贷款而言P2P网络贷款平台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其信息也更为透明,风险控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这对于小微金融群体发展而言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P2P网络贷款平台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这也就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对P2P网络贷款平台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P2P网络贷款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4年底,P2P网络营运平台已超过1500家,P2P网络贷款也成为潮流人士理财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在P2P的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P2P网络贷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P2P网络贷款风险管理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振 《南方金融》2012,(11):82-85
P2P网络借贷,即在网上实现借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对资本便利快捷的需求应运而生。然而,P2P网络借贷本身存在的监管空缺及贷款用途审核不足等问题,可能被洗钱分子利用,需从完善监管法规、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加大对P2P网络借贷的反洗钱力度。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创新为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的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P2P网络借贷模式。但是P2P网络贷款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跑路"、"诈骗"的风险,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混乱,急需整治。本文研究了我国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以及基本流程,探讨了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的主要风险,针对风险从监管、法律等方面进行提出防范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对策,对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珊 《时代金融》2016,(5):162+167
当前,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P2P自身都在积极的探索网络贷款行业的风险防范措施,但由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速,其具体规范措施依然跟不上发展节奏。具体表现为监管体制落后、行业规范体制差、P2P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操作混乱,如何提高投资者风险的防范力度,是P2P平台当前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从P2P平台的多个角度探索了资金风险的控制策略,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借贷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以其高速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P2P网络借贷发展研究、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P2P网络借贷交易行为研究、P2P网络借贷风险及对策研究等四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旨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借贷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以其高速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P2P网络借贷发展研究、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P2P网络借贷交易行为研究、P2P网络借贷风险及对策研究等四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旨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分析P2P网络借贷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的战略意义,对大型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进行了SWOT分析,并从机构设置、经营模式、客户筛选、贷款定价、服务收费、风险控制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对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进经营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P2P网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网络贷款形式。简单地说,投资者通过P2P网贷平台将钱贷款给借款人,投资者赚取高额的利息,而作为中介方的P2P网贷平台,获取一部分的利息收入和管理费用。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的银行贷款相比,P2P网络贷款具有手续便利、信息透明、风险分担等优点,适合于小额贷款的发放,对于支持小微金融群体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信息相对透明的线上贷款可以通过规范的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对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一些运营良好的P2P网络贷款平台数据显示,近年来P2P贷款业务增长迅速,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了较好的融资服务,有效解决了其融资难的问题。但P2P网络贷款模式自身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既有来自传统贷款业务的,也有基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风险。特别是近年来该行业在国内迅猛发展,机构资质良莠不齐,市场竞争加剧,还呈现出与商业银行争夺线上贷款业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P2P是一种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跳过银行进行间接贷款融资以满足个人资金需求的新型金融模式,其弥补了传统金融无法达到的领域,给金融服务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跑路、垫付、庞氏骗局等负面事件层出不穷,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行业整体形象,整个P2P行业的信用风险问题比较突出。在当前去担保背景下,如何做好风控,成为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生死攸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此促进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 P2P 网络贷款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获得爆发式增长,但同时在信息不对称、征信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促进 P2P 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加强征信管理与服务,将 P2P 网贷平台纳入征信管理范畴,强化 P2P 网贷平台信用管理和平台资金流动监管,加大网贷平台信用信息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态的重要形式,以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灵活性,低廉的操作成本,越来越得到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用户的青睐,其业务内容已经从早期的借贷信息发布和交易撮合向其它借贷和金融服务范畴发展,其服务形式、交易模式、风险控制方法也不断变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逐渐深入,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利补充。本文通过对上海地区P2P网络借贷企业的调研,从P2P业务所面临的问题,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和积极因素,客户需求和政策影响等内容出发,对P2P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微型金融的新趋势:P2P在线贷款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P2P在线贷款的概念浮出水面,这是微型金融在网络时代的新趋势。我国主要P2P在线贷款的模式有拍拍贷和齐放网,但作为新鲜事物被人们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目前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建议出台相关办法,并借助信息联合,创新风险控制机制,引导和规范P2P在线贷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信贷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民申请贷款的情况中,有41.0%的网民表示申请过贷款,银行网络渠道成为最常使用的贷款渠道;P2P平台和电商平台贷款渠道也占有一席之地,近5成的网民表示P2P平台贷款综合成本较高但可以承受,低利息和分期政策灵活是网民选择电商平台申请消费贷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P2P网络贷款平台也逐渐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贷款模式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负面消息,但是仍然无法阻挡其强势发展。本文针对P2P平台的风险与收益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P2P网络借贷是微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主要用于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撮合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是传统金融体系的延伸.近年来,由于手续简便、操作灵活等特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取得了高速发展.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亦面临着平台信用等级良莠不齐、监管体系缺失等障碍.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着手,剖析了该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几点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P2P网络借贷起源于英国,其典型模式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通过某种中介形式达成贷款交易,贷款方获取较高的利息收益,借款方到期偿本付息,而P2P网络借贷平台从中收取中介服务费。P2P网络借贷由于其远高于储蓄、理财的资金回报率以及灵活方便的贷款方式,吸引了大批社会闲散资金以及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参与,一方面它是互联网金融概念中爆发力最强的元素;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它很容易演变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违法金融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