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晖 《活力》2011,(16):91-91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深度报道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通过细致调查分析才能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
赵以红 《活力》2009,(9):127-127
深度报道是一种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报道”方式。它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和深层含蕴,追踪与预测事件发展趋势: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3.
李华梅 《活力》2011,(11):195-195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在当前网络新闻日益充斥的时代,传统媒体已无法在新闻的广度上与网络相抗衡.只能在新闻的深度上下工夫,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任宏 《活力》2011,(6):182-18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中国电视节目中“大器晚成”的一种节目形式。它因其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和思辨性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迅速崛起.如今已成为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竞争力、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爱军  陈俊菲 《活力》2012,(9):58-58
2010年,省委宣传部组织《黑龙江日报》、《东北网》、《北大荒日报》等省直9家媒体,开展“振兴龙江绿色大豆产业”主题深度报道。由于报道在同一时间、同一主题、同一采访对象的前提下进行,因此,通过对比和分析,更能够直接地反映出不同媒体处理深度报道结构的不同风格。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追求深刻性的理念,思想方法和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旨趣。有学者曾这样比喻:  相似文献   

6.
薛峰 《活力》2011,(7):169-169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现代电视技术手段,以电视传播符号为载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关系并预测其发展趋向.使受众认知社会事实和意义的报道方式或理念。它以其深邃的理性思辨,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内涵和深度,因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可心 《活力》2011,(6):240-240
新闻传播的服务性问题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文章”。服务性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属性.从广义上讲。新闻就是一种“大服务”:从狭义上讲,就是要做好服务受众的具体工作,满足受众的利益诉求。服务性新闻,也称服务性报道,或实用性报道。它是一种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问题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切实可用,无偿服务。  相似文献   

8.
一、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被称为in-depth reports(深入报道)和intervretativereporting(解释性报道).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小燕 《活力》2011,(5):111-111
目前.各媒体的法治报道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有“趣”没有“劲”。“趣”是指它的趣味性、可视性、可读性,“劲”是指它的思想性。很多媒体并不把法治新闻当成主要新闻来对待.而往往把它当成新闻的“调味品”和茶余饭后的“品料”。笔者认为,法治报道应注重思想性,应在思想性方面多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李健宏 《活力》2012,(7):57-57
把新闻内容当做故事来讲.已经成为业界的一种“时尚”.尤其是民生新闻报道的一种新趋势.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这种写作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为当前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被称作“新闻的故事化”。这种表达方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曾经枯燥生硬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让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让千篇一律的新闻旧貌换了新颜.  相似文献   

11.
陈玉梅 《活力》2009,(8):61-61
所谓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它在交代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提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后果,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及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则应该是“求是”。  相似文献   

12.
孙冬梅 《活力》2011,(7):163-163
“深度报道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深层次报道。它能揭示事物本质和事物的内在联系,挖掘社会热点,并向纵深方向发展。让人们透过种种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当前。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热点和难点问题越来越多。听众要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要从事件的表面。了解到事件的本质。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制造新闻”又称“媒介事件策划”、“准事件策划”,它是社会组织规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赢得新闻媒介报道的创造性活动。作为塑造组织形象的一种新思维、新观念、新手段,被企业界、商界乃至政界、军界广为采纳,被视为“公共关系策划的核心”和“广告策划的精髓”。 制造新闻固然是一项弹性较大、灵活性较强、颇具创造性的工作,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无思路可觅。策划人员一旦把握了制造新闻的关键,找到了制造新闻的切人点,就能游刃有余、大显身手。 众所周知,制造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塑造组织形象,提高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但这一目…  相似文献   

14.
王爱军  陈俊菲 《活力》2012,(8):186-186
新闻采访不是“录音式”的有闻必录.它要求采访者要随时地从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和挖掘新闻.这就需要在采访过程中,设法深入进去.进行“深度采访”。记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联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进行“深度采访”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5.
李永善 《活力》2011,(6):226-226
一、新闻报道中的反向思维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令人深思。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时代人物时,各地媒体往往相拥而上,把新闻“炒”得热火朝天。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体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传播更佳。这种报道方式,我们称之为求异思维或反向思维。  相似文献   

16.
张铁梅  包立伟 《活力》2010,(21):133-133
许多刚入行的记者总是抱怨没有新闻可写.找不到新闻.缺少新闻线索。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他们缺少经验.缺少那种经过长期积累磨炼后的“第六感觉”,也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可以说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它能够触发记者去发现新闻、报道新闻。对于新闻线索来说.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可能状态,是新闻记者进入事件的关口.同时也是一种对新闻记者的召唤。那么新闻线索究竟有其怎样重要的作用?新闻线索的特点是什么?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有哪些?就上述这三个问题作以简要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7.
李志杰 《活力》2005,(5):225-225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尽管这是一种边界不十分清楚、内涵不十分确定的边缘性新闻文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类似于新闻调查和新闻分析,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报道,它是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切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而非简单的现象报道。社会经济新闻是以辩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和“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8.
张雪芬 《活力》2013,(10):77-77
社会新闻是突出反映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及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的报道。由于它能真实快速反映人们身边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及各种人物,因而受到人们青睐。各类媒体都特别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如何看待社会新闻的选题和采写.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振国 《活力》2014,(13):59-59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述 深度报道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声效果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并以最快最佳的传递形式报道给广大受众。电视深度报道通过系统提供新闻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原因、结果等,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揭示其内在本质从而正确引导舆论、解惑排疑。  相似文献   

20.
尹明  刘钢 《活力》2014,(10):93-93
监督类报道是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该题材往往是挖掘了社会上不为人知的某些灰暗面,读起来更具有吸引力,但监督类报道并不只能停留在哗众取宠上,它需要更深层次的追踪与剖析,并最终促使相关部门对同类事件进行治理。本文将就监督类报道的三种追踪方式进行解析,结合实例探讨监督类报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