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产权视为对经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的内生变量,是现代经济理论的历史性贡献;而将产权范畴的使用侧重于能带来进一步收益的公有产权或私有产权,并将其对经济活动的效应看作是这两类产权单一作用的结果,不能不说是个缺憾。本文认为,产权不单是能带来进一步收益的产权,其对经济活动的效应也并非是泾谓分明的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各自作用的结果,产权在其现实形态中,存在着二元产权形态,该二元产权有着自己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具有不尽相同的表现.文章就私有产权结构、公有产权结构及混合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传统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主体不明确、产权模糊,造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不善,组织效率低下。只有跳出公有与私有产权效率的争论,以不断发展与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吸收西方产权理论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机制运行一般规律的内容,才能有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事业单位产权制度作出科学安排。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社会私有财产权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私有产权,依据产权经济学分别考察了古代社会中土地私有产权、商人产权以及关于私有产权的观念,通过对土地私有产权的分析发现,古代土地私有产权处于残缺的状态,而且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收益权不完整,土地转让权也受到诸多限制;同时,商人的产权也屡受侵犯,表现在政府对商人财富的侵夺,以及商人的经营范围受到诸多限制。最后,回顾了自战国直至明清时期关于私有产权的观念,发现关于私有产权的观念主要是“抑私”,即对私有产权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上,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有四种模式,即公有公营、公有私营、私有私营、用户或社区自助模式。其中公有私营又以特许经营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6.
私有制企业劳资利益关系是指在私有产权单一的情况下私人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具有私有产权单一化、权力的不对等性和利益分配的独占性等特征,对企业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产权结构、工会协调及政府调节等因素决定了劳资双方利益关系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都存在职工持股计划,但内涵、产生背景和发展方向都是不同的。西方职工持股计划是在私有产权体系下产生的,主要是通过股票期权计划实现的。股票期权具有激励、避税、社会福利保障等多项功能,不同国家间的期权略有差异。我国企业推行职工持股计划是近几年的事,是在公有产权体系下产生的,是国有产权改造的一种制度安排。实现方式不仅包括股票期权计划,还包括职工持虚拟股份、股份合作制、分配或购买实有股权等几种方式。由于经济改革的复杂性,我国职工持股计划不仅要着眼于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而且要兼顾长、短期公平。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特性是相互联系的问题。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在内的权利束。对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人力资本产权是永恒私有。人力资本产权私有界定不仅能调动个人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对学校人力资本经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适应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相应制定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土地产权流转政策,利用行政化和市场化的方法就土地产权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全部流转和部分流转,历经了土地公有向私有转变、土地整合规模经营以及农业企业化经营.一系列土地产权流转政策制度的实施使得台湾粮食产量不仅能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0.
对民营经济概念的修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争议,但普遍把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而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公有企业改制的实践看,提出民营经济概念的现实意义在于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探索公有企业多种形式的民营化道路。因此,民营经济的概念主体应该是公有民营经济,理论界应该探索有效的的公有民营机制。民营高科技企业因其特殊的成长历程,使“民营”二字带有特殊的含义,但随着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改革,“民营”的含义也将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