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32年6月6日,上海圆明园路1号热闹非凡,近代上海银行业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中国征信所成立了。作为近代中国银行业第一个专业征信机构,其主要活动是为会员制银行及其他信用调查委托者提供信用调查业务。  相似文献   

2.
□ 人无信不立   --《论语》 □ 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   --潘序伦   潘序伦先生( 1893- 1985),江苏宜兴人,毕生从事会计事业,是我国杰出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潘先生 192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硕士,翌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毅然回国发展祖国的会计事业。 1927年创办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后以《论语》“民无信不立”之意,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后来又创建了立信会计学校。为我国培养会计人才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形成了丰富的会计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仍闪耀光彩。本文…  相似文献   

3.
1932年6月6日,上海圆明园路1号热闹非凡,近代上海银行业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中国征信所成立了。作为近代中国银行业第一个专业征信机构,其主要活动是为会员制银行及其他信用调查委托者提供信用调查业务。  相似文献   

4.
浅论社会审计的历程和展望张瑞璋上海司法审计师事务所上海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诞生地,也是社会审计的摇篮。七十多年前(1921年),上海创建了首家会计师事务所。解放前,会计界老前辈潘序伦、奚玉书、徐永祚等人饮誉沪上,他们创办的立信、公信、正明会计师事务所,在...  相似文献   

5.
A 命题:中国评信业路在何方? (一)中国评信业的W型波折道路不可重来--我国信用评级发展轨迹回顾. 1.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2年6月,当时的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受上海各银行的委托,筹建成立了专门替客户查证信用的"中国征信所",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从事征信业的专业机构,开创了中国征信业的先河,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评信机构.  相似文献   

6.
纵观世界征信史,征信所业务对信用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推进我国信用的发展,迎接信用卡发展高潮,我们需要借鉴各国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大力推动我国征信系统建设。信用卡业务与征信所业务比翼齐飞征信是信用活动的一个环节。征信是指贷款人对借款人进行调查.了解他是否有能力还款及是否愿意还款。征信的目的,是贷款人掌握借  相似文献   

7.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塑造立信长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是2000年6月由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长江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发起、经上海市财政局批准设立的。立信长江设立后,先后吸收合并上海大明所、信华所、锦科所等中小事务所;又分别吸收上会所、大华所、长信所等的部分注册会计师。随着人员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先后在海口、乌鲁木齐、苏州、珠海、杭州市设立分所。分所统一命名为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XX分所。2004年底,海南分所改制为成员所——海南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我所继承中国会计泰斗潘序伦先生倡导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的准则,注重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诞辰115周年、潘序伦先生创办上海立信会计学院80周年。为弘扬潘序伦会计思想、教育思想,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拟定于2008年11月联合举办“潘序伦会计思想、教育思想研讨会”。现特向全国会计理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最早期的征信机构创建于19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伦敦,随后美、法、德、日等国先后也相继快速发展起来。我国最早创设的征信机构是20世纪初上海各大银行创设的中国征信所,但在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征信业一度中断。目前全球最发达的征信业主要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近年来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韩国等也发展较快,比较而言我国的征信业发展则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0.
孙文娜  胡继成  白泽华 《征信》2021,39(9):63-71
1945年3月,联合征信所在重庆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家公共征信机构,联合征信所在当时受到外部冲击而成立,主要为四联总处提供经济调查、核准贷款服务,为国家行局提供企业调查、保证人调查、专项问题调查等服务.联合征信所能获得各机构的信息,调查途径包括利用调查员调查,利用商会、同业公会调查,政府机关提供资料,银行提供资料等.联合征信所是非营利性组织,由国家行局提供经费.  相似文献   

11.
正奚玉书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会计理论专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会计师。他1902年出生于上海,1920年入复旦大学商学院会计专科学习。1927年获会计师证书并于该年加入上海会计师公会执行业务,1936年组建公信会计师事务所,任主任会计师。这一会计师事务所与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徐永祚创办的正明会计师事务所、谢霖创办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并称为民国时期上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12.
立信与谢霖会计师创办的正则、徐永祚会计师创办的正明、奚玉书会计师重组的公信,被当代学者并称为民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民国时期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有多大?有多少执业会计师及从业人员?有多少家分所?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档案的梳理,介绍民国时期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今年十月,是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建校六十周年,这所拥有十万桃李、饮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由我国现代杰出的会计专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创办的。潘序伦先生(1893—1985)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致力于引进西方会计技术与理论、培养会计人才,先后创办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并将此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名闻遐迩的立信会计事业。他为我国的会计研究、教育和实际工作,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其成果之多,贡献之巨,罕有人与之颉顽。  相似文献   

14.
怀念"四大"     
在这个老照片流行的年代,我最想看的,是关于“四大”的老照片。不过,这里所说的“四大”,并非注册会计师脱口而出的国际“四大”,而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民族品牌。作为后人,我们应该记得,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有了被国人尊为“四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它们是: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奚玉书改组成立的公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谢霖创立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四大”,一个职业诚信与专业的缩影。一历史定格于1918年。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这个年份搭接起来是有深层原因的。自1914年开始、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15.
浅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中南财经大学大信会计师事务所蔡忠评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正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会计学会、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上海公证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于七月六日下午在市政协餐厅举行茶叙,热烈祝贺会计界老前辈潘序伦九十寿辰。与会会计、财政、教育界人士共130余人。市财政局党委书记、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王眉征首先致祝辞。他说:“潘先生是有湛深学识的学者,也是忠诚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立信和潘序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个不断“与国际接轨”而又充满竞争的时代。面对国际上的“洋四大”会计师着力抢占中国的审计市场的咄咄逼人之势,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备受冲击,甚至为了抢得审计客户的“一杯羹”而拼争,人们在思索:在这种形势之下,“土生土长”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还会有什么优势吗?实际上,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曾经有过自己的“四大”:1918年谢霖创立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1921年徐永祚创办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1927年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1936年奚玉书改组成立的公信会计师事务所。我们还有由“四大”承继下来的属于自己的文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审计学会已于1985年5月14日正式成立。 阮崇武副市长、中国审计学会名誉会长潘序伦以及上海市财政学会、上海市会计学会、上海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分别向大会写信祝贺。市审计局副局长赵洪元、中国审计学会秘书长凌祖佑、市社联负责人王眉征、市财贸党委副书记褚后仁等先后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学会聘请潘序伦担任名誉会长;李鸿寿、龚清浩、娄尔行、褚后仁、裴静之、李祥瑞、刘鸿基等为学会顾问。  相似文献   

19.
罗琎 《海南金融》2016,(2):85-88
征信市场发展对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济金融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征信市场从信贷征信开始发展,初步形成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主导、社会征信机构为辅的多元化市场格局。由于法律制度、行业标准、监管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制约造成征信市场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征信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不完善、信息安全和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面临挑战等。本文从征信市场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征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促进征信市场健康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立信建校六十周年。为纪念立信会计事业的创始人潘序伦,总结立信当年在会计学术研究活动方面对推动我国会计科学和会计工作发展的经验,借此机会,作一个简短的回顾,为研究我国现代会计发展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