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奢侈品领域的巨头,在中国市场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该文通过对奢侈品市场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眼下,一场名为“抢占制高点”的商业“造峰”运动正漫卷中国的一线、二线城市。国际顶级品牌赛跑北京,奢侈品巨头决斗上海滩,国际奢侈品爱上杭州,世界顶级品牌排队进驻宁波,无锡商厦一口气引进30多个国际顶级品牌……  相似文献   

3.
冯国江 《糖烟酒周刊》2007,(11):110-111
一个在汽车工业时代的摩托车品牌,可以被打造成如此经典的一个奢侈品品牌,其核心之处就是手工定制和限量生产,利用VIP俱乐部形式把品牌文化打造成一种生活方式,直至使哈雷文化成为哈雷迷的“文化信仰”。这也是成功的奢侈品品牌的成功共同点。目前正值国内酒类奢侈品兴起的时候,也是奢侈品速生(速灭)的这个时代,希望哈雷模式可以为中国酒类高端产品的营销带来一点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奢侈品巨头无情的“甩掉”中国代理商,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蓄谋已久。 2010年7月26日,又一世界知名奢侈品牌HugoBoss被爆出将于下半年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就在不久以前,Burberry等一批国际大牌已相继“甩掉”中国代理商,收回代理权做直营。  相似文献   

5.
《销售与管理》2008,(3):96-96
超人集团的“超人”剃须刀是本土老牌,市场份额在本土品牌居第一,但定位于中低端,产品主销区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和乡镇,核心产品分布于80-170元价格带。要进入一线市场,将会与国际巨头拼个头破血流。  相似文献   

6.
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意味着国际奢侈品行业在中国的市场上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奢侈品的价值衡量标准、目标消费群体等都与一般商品不同,因此,奢侈品品牌的营销管理也需要特殊对待。本文以成功进入国际奢侈品行列的意大利服装品牌Giorgio Armani、法国珠宝品牌Cartier、瑞士手表品牌Patek Philippe为例,描述其占领国际市场的发展规律,以为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发展为鉴。  相似文献   

7.
佚名 《现代商业》2012,(31):30-33
发展我国奢侈品行业,使我国的奢侈品行业走上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在国际奢侈品行业占据有利地位。使本土奢侈品牌得到国际公认近年来,我国奢侈品行业的市场发展迅速,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充分利用我国奢侈品市场强大的需求动力,努力在品牌管理,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等不足方面多下功夫,积极发展国内市场,开拓国外市场,努力打造中国奢侈品品牌,发展我国奢侈品行业,使我国的奢侈品行业走上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在国际奢侈品行业占据有利地位。使本土奢侈品牌得到国际公认。  相似文献   

8.
夏欣欣 《中国市场》2011,(23):144-145,159
我国已进入奢侈品的消费大国,然而在中国如此巨大的奢侈品市场上,充斥着众多的洋品牌,从中却难以寻觅本土奢侈品品牌的身影。本文首先分析了奢侈品的定义,然后分析了国际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营销方式,比较了国内外奢侈品品牌,指出了我国奢侈品品牌的弱点,并在此基础了得出了打造我国奢侈品品牌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已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但其自身却还未有过真正的奢侈品牌,如何打造中国奢侈品牌,在此,从国际著名成功品牌爱马仕与路易威登中"汲取灵感"。奢侈品具有的六种特性对于中国现状而言可能适用性不高,对我国而言,如何发展壮大产品本身的工艺水平和内在价值,创造真正的本土奢侈品牌,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财富》2007,(7):64-66
在全球资金充沛的背景下,国际VC巨头齐聚中国,以不同的投资策略寻找分享中国经济成果的路径。虽然各个VC的文化、资源背景和投资思路不同,但投资模式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更多的是团队组合之间的竞争。为了寻找中国成长主线,无论是本土品牌VC、“独立团队、共享品牌”VC还是国际品牌VC的中国分支,决策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基于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企业和商业模式备受青睐。此外,募集资金和退出渠道的本土化也日益受到VC们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王维花 《现代商业》2014,(17):25-26
中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奢侈品消费大国,约占全球总额的30%。在世界奢侈品排行榜上前1000名中,中国本土的奢侈品牌只有香港地区的两个。中国大陆本土奢侈品牌的缺失和低竞争力证明了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重要意义。本文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了中国白酒、珠宝、瓷器和丝绸传统文化、奢侈品牌发展状况及中西对比意义,呼吁中国奢侈品牌的发展以弘扬民族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并以中国强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告》2008,(6):99-101
奢侈品牌越来越重视把文化的元素融入品牌内涵,旗舰店里不惜血本打造“非商业空间”,是为了给顾客留出更大的“文化体验空间”。奢侈品分析师Jacques-Franck Dossin认为:“这是奢侈品零售方式演变的最新阶段。15年前,奢侈品牌从百货公司等多品牌模式的第三方零售店中撤出,转移到自己的专卖店文化。随后,它们开始为旗舰店打造吸引眼球的建筑。如今,它们正着眼于为购物体验增加新元素,最大化地增加品牌内涵。”而一个伦敦的咨询机构曾预测说:“渴望体验”是奢侈品消费者愿意忠于一个品牌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奢侈品市场在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可能的同时,也正面对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品牌的尴尬。打造出中国本土品牌,已成为中国奢侈品行业的生死抉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社会市场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各大国际奢侈品进驻中国市场取得令人瞩目的销售业绩,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消费的热衷和信仰体现出高度的品牌忠实度。以意大利艺术设计和精益制造闻名的众多意大利品牌,如Gucci(古驰),在品牌历史、品牌特色、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和为迎合中国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产品政策等方面都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中国奢侈品市场飞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但是,在中国奢侈品市场中活跃着的奢侈品牌几乎全部为国外品牌,发展中国本土的奢侈品牌成为目前奢侈品市场的主要任务。国外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已有20余年,多数国际知名品牌这些年活跃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发展历程也极具代表性。本文首先介绍了4R理论及其应用,并对中国奢侈品市场近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归纳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特征,并用4R营销理论分析了中国奢侈品市场中的常见营销策略,并以此为基础为中国发展本土奢侈品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贺 《中国电子商务》2013,(23):192-192
奢侈品是世界上最高级的消费品,对每个人来说,奢侈品是成就与财富的一种褒奖商品。中国已成为奢侈品消费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且已经名列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与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的高速发展相比,中国本土奢侈品的发展还显得竞争力不足。因此,了解世界奢侈品市场,制定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策略显得十分急迫。本篇希望通过分析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及中国奢侈品行业的发展现状来得出本土品牌营销寰略。  相似文献   

17.
大千 《商界名家》2004,(9):86-88
短短14年.“体操王子“成功完成了从一名优秀运动员到亿万富豪的转变.如今,李宁已经成为中国本土体育用品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并且在本土市场也已经有能力和来自国际市场的世界巨头耐克、锐步.阿迪达斯等品牌进行抗衡。尽管如此.公司在过去14年中的发展仍有很多败笔。  相似文献   

18.
打破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巨头垄断的世界杯赛场格局,助力朝鲜,登上世界杯赛场的中国本土品牌鸿星尔克是否迎来了品牌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19.
杨宁 《广告导报》2006,(3):74-75
随着中国高收入人群的队伍不断壮大,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奢侈品牌开始进驻中国,跑马圈地,但其中也不乏高调进入,低调退出者,毕竟中国奢侈品市场起步晚,市场架构不稳定,增加了商家对市场的营销驾驭难度。2005年11月,国际珠巨头欧陆之星钻石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品牌——致力于优质切工钻石全球推广的TESIRO,怀揣着对中国珠宝市场的野心,收购国内强势珠宝牌通灵翠钻有限公司,成立通灵珠宝(中国)有限公司,以“TESIRO通灵”作为品牌名,瞄准中国珠宝市场定位的空缺,迅速破冰,奏响了中国品牌运动的第一曲。[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新财富》2012,(2):92-95
中国消费者义无返顾地在世界各地大肆扫人奢侈品,国际大牌把“到香港上市去”当作新的时髦选择。奢侈品牌努力在中国市场实现名利双收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践行“拿来主义”,出击海外买人现成的奢侈品牌。于是,一出“中国拯救世界经济——奢侈品版”的大戏轰轰烈烈地上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