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我国洪水保险设立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洪水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由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断攀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洪水保险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对国际上现有的洪水保险模式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指出了当前我国建立洪水保险所面临的经济可行性、风险分散性和调动三方积极性的问题,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洪水保险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我国洪水保险应以小额保险先行,逐步过渡到强制性补偿保险,最后推广为指数化保险的三步走战略。 相似文献
4.
从流域洪水风险管理和综合治理的角度看,应当充分发挥洪水保险的正外部性特征,促进流域的洪水风险的实际暴露情况的改善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特别是洪水灾害。根据统计数据,1990~2010年间我国洪灾的年均损失额高达1202.8亿元,年均死亡人数高达2783人。从各国的洪水风险管理的实践看,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是有效的解决之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以洪水控制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农业保险属性与政府补贴理论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费友海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21(3):75-79
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农业保险的外部性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对农业保险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保障农业保险的有效供求,从而导致我国农业保险目前的发展困境。农业保险市场机制失灵为政府干预,建立政府补贴型的政策型农业保险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过度的政府干预和高额政策补贴不仅不能解决市场失灵,反而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扭曲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因而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或政府干预都不能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所面临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能否有效地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界定两者的关系,使二者能达到最优配置,更加公平并富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洪水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然而,洪水保险制度却迟迟未能建立。本文搜集和分析有关美国洪水保险计划(NFIP)的最新文献,对以NFIP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洪水保险运营模式进行了历史脉络的梳理,研究了其法制发展、运营现状、模式特色以及出现的问题,最后对洪水保险的政府运营模式进行了启发式的总结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保险供需"双冷"的经济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保险并没有承担起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防范农业风险的职能,而是陷入了“供给有限、需求不足”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从供求角度看,过高的经营成本和赔付率导致保险公司供给不足,农民的低收入和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则造成需求疲软。从产品属性来看,农业保险供需“双冷”的成因在于它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其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正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让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的供给,即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8.
9.
对洪水保险进行精确有效的定价十分困难.动态财务分析模型(DFA)能够有效的将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弥补了以往洪水保险定价方法以单一时点统计数据作为定价基础的缺陷;再保险安排是洪水保险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购买60%比例再保险是最适当的;购买再保险能够极大的降低洪水保险计划的破产概率. 相似文献
10.
建立我国洪水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2):39-43
1998年夏季我国发生的全流域洪水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文章对我国的洪水风险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估,阐述了我国洪水保险的现状,并对建立我国的洪水保险制度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