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快速增长,新能源(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从2013年0.92亿千瓦增长到2017年的2.94亿千瓦,占全国电源总装机容量的17%。2017年新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6809万千瓦,占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的52%。2018年上半年,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等背景下,非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827万千瓦、占新增总装机的73.5%,为历年新高。  相似文献   

2.
正截至2019年底,甘肃新能源装机2221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29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92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全省总装机容量5267万千瓦的42.16%,超出火电装机容量117万千瓦,成为我省第一大电源。2019年,甘肃新能源发电量346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例从2014年的14%提高到2019年底的21.24%。甘肃新能源弃风弃光率自2014年后逐年增加,2016年达到最高,通过多方努力、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3.
正"十三五"以来,新能源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底,装机规模达4.38亿千瓦,其中风电累计并网装机2.1亿千瓦,占全部电源总装机容量的10.4%,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05亿千瓦,占全部电源总装机容量的10.2%。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扩大,消纳压力与日俱增,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均直指消纳沉疴。去年首次被按下"暂停键"的储能,今年乘势而上,大有"强嫁"新能源之势。  相似文献   

4.
<正>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支撑新能源对传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是中国电力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关键举措。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Distributed Renewable Generation,DRG)是基于风、光等新能源的分布式发电,具有建设周期短、应用场景多、环境负效应低、技术成熟度高等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在我国,DRG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最具有规模化发展前景。2021年,中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首次超过集中式光伏,累积装机超过1亿千瓦。2022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全国光伏新增装机的2/3,成为装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类型。中国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发电并举的发展局面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5.
正南澳地区电源特点澳大利亚南澳州是世界上人均风电使用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近5年南澳州各类型电源发电量情况如图1所示。随着2016年燃煤机组在南澳洲全部退役,2019年南澳州风电装机占比30.3%,满足了全州39.5%的用电需求,近5年风电发电量年复合增长率4.1%。南澳州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一方面是由于其优质的风资源,多个地区风速超过8米/秒。另一方面缘自澳大利亚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该目标规定澳大利亚2030年碳排放指标比2005年降低28%(即42%的电力需求将通过可再生能源得到满足),约2070年实现碳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转变新能源发展“重生产轻服务”的经营理念,提升新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在服务中寻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各大能源电力央企纷纷加快加大新能源发展布局力度,我国以风电光伏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进入“跃升式”大发展期。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0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连续3年突破1亿千瓦。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更是达到1.2亿千瓦,在当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占比超过60%。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迅猛增长,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之首。但受制于能源结构禀赋以及新能源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难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上网的需求,在"三北"等新能源集中发展的地区一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双弃"问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灵活性电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能源转型的瓶颈之一。由于火电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仍是我国主力电源,对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挖掘机组调节能力,赋予其能源转型进程中新的角色和重任,是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  相似文献   

8.
正煤电是连接煤炭、工业经济和新能源发电的中间枢纽,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截至201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11.9亿千瓦(其中煤电约10.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59.2%,如图1所示。从装机规模来看,煤电仍然是保障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电源,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如此。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电需求减速换挡,环保减排约束增强,能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煤电的发展速度放缓。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以来,我国电化学储能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电网侧储能新增装机比重首次超过用户侧,占比达到42.85%。但进入2019年,储能产业罕见下滑,一季度,国内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仅为50.5兆瓦,同比下降13.7%,环比更是下降84.2%。我国电力储能的市场前景如何?储能商业化之路还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要求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系统必须激发更多灵活性空间来消纳非化石能源,以实现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当前电源侧灵活性资源配置远远落后于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若煤电灵活性改造空间尚未得到有效激发,未来很可能无法适应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快速增长的趋势。2019年在新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弃风弃光电量仍高达215亿千瓦时,相当于450万千瓦燃煤电厂一年的发电量,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中国的储能产业在调整中前行,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2.4吉瓦(含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储热),同比增长3.6%。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1709.6兆瓦,同比增长59.4%,与2018年175.2%的增长率比起来,高速发展的电化学储能装机似乎踩了急刹车,但是2019年636.9兆瓦的新增装机规模,仍然保持了中国储能市场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热情持续高涨。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716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4820万千瓦,风光新增装机之和约为1.2亿千瓦,远超市场预期。考虑到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在二级市场上,资金大量涌入新能源板块。但是,资本狂欢背后暗藏隐忧,持续快速增加的新能源装机很可能面临消纳困境。能源转型关乎高质量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如何从新能源消纳保障机制、长效制度、灵活性资源建设、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等方面着手,解决"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可能面临的消纳难题?新能源又该如何做到高质量稳步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30·60双碳"、提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新战略目标的提出,风光发电成为加快电力和能源清洁转型、近期增量替代、未来存量替代的主力。根据今年2月以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2021年风光开发建设等文件征求意见稿,"十四五"末风光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要达到16.5%左右,据此测算累计装机达到10亿千瓦左右,这意味着年新增风光发电装机1亿千瓦左右将成为常态。在风光完全去补贴、逐步参与市场的形势下,必须调整和转变电价机制,以适应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能源朝清洁化方向发展的重大思路转变,以高效、清洁、多元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进程将加快推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晚,但自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在政策、市场、技术、资金等支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10年时间内就完成从起步到世界第一的过程。截至2017年底,我国风电装机约180吉瓦,光伏装机约120吉瓦,均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迈入新时代,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对我国新能源产  相似文献   

15.
<正>电力企业应当深入思考发展电化学储能的战略路径,抓住储能这一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推手,探索发展从“源网荷”转向“源网荷储”的新型电力系统。“双碳”目标下,要求传统能源体系向新能源体系转变。传统发电企业也面临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转向。然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属于不稳定出力电源,随着其在发电端和用户端装机规模的扩大,将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平衡。储能是实现电力系统负荷平衡的关键支撑技术。目前,适合应用于新能源电力的储能技术主要是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电化学储能。而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对环境、地理条件都有较高的要求,推广应用受到限制。相比之下,电化学储能技术水平进步较快,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乃至世界对新能源的认识来看,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各国解决能源问题的战略选择.2012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44711兆瓦,同比增长10.1%;累计装机容量高达282430兆瓦,同比增长18.7%.欧洲2020年的三个20%目标,即能源效率提升20%、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同1990年相比)、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美国202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5%.我国规划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都是已经明确了行动纲领和决策.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在能源转型中,要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要坚持零污染、零温室气体排放与少排放能源并举。全世界都在谈论能源转型,中国的能源怎么转型,中国的能源转型与发达国家有什么不同?区别就在于中国的能源转型采取多元供应体系,而欧盟和一些发达国家采取新能源一元供应体系。可是,我们召开的各种能源国际会议、各种能源研究报告,都在讲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用新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媒体也跟着鼓吹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在2020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达到25%。这一目标,再次成为新能源扬帆起航的新动力。调高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的底气源自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和规模。我国可再生能源近年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发电量在我国总发电量中比例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突破7.6亿千瓦,  相似文献   

19.
<正>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和基础性内容,也是提升能源系统本质安全的长远性战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实施十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务实推动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亮眼“名片”。截至2023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4.5亿千瓦,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3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球约60%。  相似文献   

20.
"十三五"期间,我国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新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4.5亿千瓦,超过水电成为第二大电源,新能源年均新增装机容量6036万千瓦。"十四五"期间,随着新能源步入平价时代,以及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的调整,使得新能源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引领下,新能源将成为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我国新能源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居安思危,曾经严峻的弃风限电问题虽得以缓解,但是否会伴随着装机规模的增加而再次卷土重来令人担忧,如何避免消纳问题再次成为新能源发展掣肘,是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