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毕业生送去“政策金钥匙”。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政策到镇街”活动,面向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待业群体开展就业政策宣传,面对面的进行就业指导;同时,选派16名熟悉政策的业务骨干担任基层平台指导员,定期到镇街进行业务指导,提供专业服务。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社保所以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服务主线,通过“四抓一送”,推进就业援助顺利开展。 抓摸底调查。通过社区劳动协管员对“4050”人员、低保就业服务对象、“零就业家庭”等人员摸底调查,掌握就业意向,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针对其不同情况给出最佳援助方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烟台市劳动就业办公室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提供新颖、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开展“送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创新推出“四大平台”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就业服务的“三大中心”,从而改善了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是政府主导建立的直接提供基础性、公益性就业服务的一系列机构和场所,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最基本载体。在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特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中面向就业再就业事务的部分。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建设在缓解结构性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检验国家公共就业政策的效果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若水 《中国就业》2013,(2):30-31
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就业规模不大、由于其就业层次较低、就业稳定性差,歧视和侵犯残疾人就业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十二五”期间,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他们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难。人社部连续12年来会同有关部门、团体开展以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对象的“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其中重点帮扶对象包括残疾登记失业人员。江西省人力资源市场结合多年开展就业援助的工作经验,大胆开拓服务思路,创新服务内容,将针对残疾人的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作为专项工作,成功创立残疾人就业创业的“1+2”模式,即“掌握一项就业技能,增加两种灵活就业方式”,将残疾人就业专项服务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王芳萍 《中国就业》2023,(11):14-15
江西省吉安市以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为契机,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关于印发吉安市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思路,以五大创建标准为方向,以23项具体行动为路径,创新开展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立“五精准”就业创业服务机制,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就业》2012,(9):38-39
近年来,苏州市公共就业管理服务部门以城乡一体化为发展导向,利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在全省率先打造“一镇一品”创业促就业工程,为完善创业富民促进机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高凯 《中国就业》2013,(8):60-60
莱阳市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供需平台,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零距离”服务和“精细化”服务,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坚持用人指导和求职指导并重,切实提高市场就业成功率。上半年,举办了“正月招聘周”、“再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困难群体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上半年已有二万三千名求职者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就业》2010,(5):7-9
为推动各地进一步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根据《关于开展2010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通知》安排,人社部联合中残联,于去年底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年就业援助月活动的通知》,并于1月10日至2月10日组织开展了“2010年就业援助月”活动。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河南省新乡市人社局以“三包三联”行动为抓手,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就业增收措施,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擦亮群众“幸福底色”。强化平台优势,拓宽就业渠道联合市直有关部门,线上线下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招聘活动。成立“直播带岗”活动领导小组,常态化开展“直播带岗”36期,举办“人社夜校”13场次,为2022户企业发布用工岗位9.1万个,累计10万名求职人员走进直播间交流互动。坚持“大数据+就业”,及时更新就失业人员信息,确保就业数据精准、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一是打造“社区微业”服务品牌以社区为载体,充分挖掘社区就业创业资源和公共就业服务潜能,精准提供“微就业”“微创业”“微服务”,推动青年就业、中年创业、载体赋能、职业转换、职业能力养成,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使基层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下沉到群众家门口,提升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用社区“小循环”促进“家门口”就业创业。目前,以奎文区、潍城区为代表的110多个“社区微业”项目正积极推进中。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推进新型镇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提高街道(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重庆市永川区在全市率先建成新型镇街社保平台的基础上,超前思维、锐意进取,将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有关经办业务向基层延伸,提出了两年实现全区23个新型镇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以适应本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整合资源、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近日,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全国“2015年就业援助月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启动。援助对象为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城乡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员、当地确定的困难家庭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因病致贫家庭成员、失地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要求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切实履行保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总结公共就业服务特性,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中国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特殊性的基础上,将国外经验转化为可资中国借鉴之处。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存在供给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需求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为核心的多元供给机制:一是对职业介绍、信息发布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补充的“一主多元”供给机制;二是对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和社会推动的“多元协同”供给机制;三是对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建立政府负责、市场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混合”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5.
明宏 《中国就业》2012,(2):11-12
《前言》 日前,2012年“就业援助月”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为就业困难人员、残疾登记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提供专项的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开启了2012年全国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的序幕。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本文就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的含义、历史、内容、特点和2012年全国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作一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2022年以来,四川省成都成华区坚持从标准化、规范化、便民化、多样化“四化”入手,高品质建设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新场景,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稳定增收,让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聚焦“专窗专员”做实服务平台标准化按照智慧社区“五统一”标准,建立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确保平台有窗口、有标识、有设备、有流程、有人员。  相似文献   

17.
毕军 《中国就业》2008,(4):49-49
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就业服务局紧密围绕公共就业服务事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公共就业服务各项工作的开展,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2007年3月,被安徽省妇女“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2007年12月20日,获“全国劳动保障系统2006-2007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单位”称号;2008年1月4日,获“全省劳动保障系统2006-2007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单位”称号,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18.
刘虹 《中国就业》2007,(11):60-60
目前,随着最后一个“零就业家庭”的消除,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提前四个月实现到年底基本消除城镇现有零就业家庭的目标。 江东区为彻底消除“零就业家庭”,从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入手,初步建立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社区、街道、区就业管理服务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各级就业服务部门成立“零就业家庭”消除工作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顾祥 《中国就业》2007,(6):38-39
江苏省姜堰市姜堰镇城中街道办事处下辖叶舍、罗塘、老庄、光明、河西等五个社区,有住户13467户,总人口10406人。辖区内有用人单位1633个,现有失业职工4975人,其中“4045”就业困难人员1683人。2005年以来,他们以社区平台为依托,实施“大调查、大开发、大培训、大援助”,在街道开展了消灭零就业家庭、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  相似文献   

20.
张永生 《中国就业》2011,(10):34-35
江苏省宿迁市就业工作坚持以“服务经济、改善民生”为宗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服务,通过服务企业用工、狠抓优惠政策落实、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等措施,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