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搞好农村水利建设,能够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台的第一份有关水利综合性政策的文件,对农村水利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搞好农村水利建设,能够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台的第一份有关水利综合性政策的文件,对农村水利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谈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搞好农村水利建设,能够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台的第一份有关水利综合性政策的文件,对农村水利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毛泽东的认识思想与党和国家的政策. 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贡献,形成了他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5.
陈晋 《秘书工作》2014,(1):65-67
正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毛泽东是在1944年春天读到《甲申三百年祭》和《前线》这两部作品的。经他推荐,这两部作品在中国共产党从抗战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发挥了其他文字书籍难以替代的普遍教育作用。《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为纪念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三百周年写的长篇历史论文,连载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3月19日至22日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与“三农”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则是土地,它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村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然而,现阶段,土地抛荒现象愈加严重,明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成为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打破“项目怪圈”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从战略角度考虑,将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重点项目中的57个安排在东北三省。这些重点项目主要集中于机械、石油、化学和冶金等行业。东北三省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钢铁、粮食、石油等物资,从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形成了计划体制的惯性。东北发展工业的原料、资金靠计划,产品的销路也靠计划,东北作为工业基地无非是国家整个工业计划体系中的装备制造“车间”。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党七十九周年的几十年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始终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我们有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持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曾经指出,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一次完成,都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和再认识,其过程可以说是艰难曲折,波澜壮阔。其中,认识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要的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会议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党的事业胜利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  相似文献   

11.
(一)乡镇企业将成为中国完成工业化的基础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化形成了两大阶段。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建设工业骨架的国家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旧城市的工业改造,建设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形成了一支队伍庞大的城市产业阶层。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中国工业化的传统格局,乡镇工业在1981—199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0.7%,今年将占据我国工业的半壁江山,成为与城市工业并驾齐驱的一支力量。与前一阶段工业化不同的是,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化是在不排斥农民…  相似文献   

12.
如何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直是困扰粮食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德惠市是我国十大产粮大县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创新实践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良方 这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粮食增产而不增收农业大而不强迫切呼唤创新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德惠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县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市年粮食总产量由承包前多年徘徊的不足50万吨很快就增加到120万吨以上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仅靠出售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农…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它不但引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胜利,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同样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自觉地以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为指导,重视农民、尊重农民、发动农民、引导农民。  相似文献   

14.
《重庆国土房产》2010,(2):40-42
2009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与中央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毛泽东箴言》在京首发。该书由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编订,所收箴言摘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毛泽东的主要著作,内容短小精悍,充满智慧。兹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维佳 《数据》2006,(2):13-15
两千多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20多年,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得到极大改善,农民阶层迅速分化并向城市迁徙。最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现象是,农民工以乡镇企业为跳板异军突起,坚韧不拔地行走在城乡之间,实现了有史以来中国农民最彻底的一次解放,是中国产业工人划时代的整体性更新。  相似文献   

16.
赵明全 《活力》2005,(11):64-64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造就了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这种历史状况很难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这种特定的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将是中国社会极端重要的社会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农民问题,不很好解决农民问题,就无法解决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在中华民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中时,毛泽东同志他最早敏锐地看到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他总是适时地提出了解决和对待农民问题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品格,天才的创新精神,巧妙睿智的斗争艺术,在他对待农民问题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全面彻底的体现。我们学习和领会他的思想方法,观察处理我们现实遇到的新问题,永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有关农民问题的思想以及他关于科学地解决如何对待农民问题的思路,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寨缺什么     
从来没有一个村像大寨一样对中国的农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她浓缩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中国农民几代人追求温饱和富裕生活的梦想。 在“农业学大寨”的过程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动员了几亿农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力的释放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周治辅 《秘书工作》2013,(12):15-17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名副其实地是日理万机。这“万机”之中有一件被许多人看作小事却被毛泽东当成大事的事,即纠正公文的文字缺点。在1950年至1951年间,他倾注了颇多精力,亲自部署,督促落实。重温此事的来龙去脉,至今仍让人深受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19.
农民、农业和农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命脉所系。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改革开发以来,我国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财政支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稳步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12日在北京胜利闭幕,其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认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