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对工业化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作了综述.提出融合了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工业化的理论基础的观点.文章的最后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是我国现实的要求,因为我们还未完成工业化而世界却已迈上了知识经济的快车道,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然而,新技术革命下成长起来的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也为我们的新型工业化战略提供了机遇,因为知识产业的“费用递减原则”将使我们的后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是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就是在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而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知识产业“费用递减原则”经典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工业化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作了综述,发现传统的工业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出融合了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工业化的理论基础的观点。文章的最后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中国工业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工业化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作了综述,发现传统的工业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出融合了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工业化的理论基础的观点.文章的最后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中国工业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1新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商,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海静 《经济问题》2003,3(7):27-29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正确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以及新型工业化与中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可以使我们在建立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7.
新型工业化:选择、机遇、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艳 《当代财经》2003,(12):81-82,94
党中央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条件和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新兴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戴玫  张亨明 《经济师》2009,(9):258-259
文章从新型工业化的国内外研究的概况,新型工业化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设计,新型工业化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通过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及如何处理调整与发展的关系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安徽新型工业化政策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区别于“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五”至“五五”时期实行的“速度赶超型”工业化,以至单纯强调“知识经济”或“信息化”而忽视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关系的全新的工业化道路。但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忽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工业化目前是两条主线——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并行发展,而农村工业化不论科技含量还是整体水平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工业,这种工业化的“二元结构”终将成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拟就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沿革、城乡工业关系的演进趋势和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区域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都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测度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和质量是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因而传统工业化测度不能全面测度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质量。本文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试图构建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全面、客观、科学地测度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状态,进而为有关部门加强对工业经济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我国工业化背景、起点、路径、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阐明了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应坚持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6,(8)
当前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各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现代工业的必然趋势。我国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确立了建设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并强调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四化"的前提和保障。其中,信息化作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助推器,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各地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并呈现出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和相互渗透的紧密关系。文章以信息化的视角探讨地方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并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审视信息化对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并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基本途径。实现工业化历史性任务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当今国内外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在《论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文中,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黄范章,从世界的视野角度论述了我国必须履行的历史性任务和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应把握的历史机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工业化是21世纪提升我国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作用机理;剖析了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出了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试析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供给、需求约束的强化。要求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选择新兴主导产业。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走新型工业化下选择主导产业的成因,阐述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构建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指标体系,并提出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工业化: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工业化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本文通过对工业化含义、工业化模式的分析 ,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其他工业化模式的区别、以及新型工业化的确切涵义、特点 ,从而诠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在哪里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总结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而提出的工业化的路径转型,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据新型工业化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新型工业化中的政府职能应定位在:促进职能: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创新;保障职能:完善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保障体系;、服务职能:完善新型工业化的信息服务;管理职能: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扶持和保护职能:提高工业支柱产业增长的安全度。在新型工业化实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新型工业化创造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认为以人为本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进而分析了以人为本同以物为本的市场经济的对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概念,阐述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同以物为本的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认为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新体制。  相似文献   

19.
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然而历经多年的工业化实践,时至今日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到底处于何种程度?这个问题是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基础性问题,测度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因而传统工业化测度不能全面测度新型工业化进程.本文紧扣新型工业化内涵,构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这套指标体系来实证测度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最后指出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维 《生产力研究》2005,(1):150-153
本文从介绍产业结构理论的演进入手 ,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 ,分析了我国当前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以及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