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2.
《宁波经济》2009,(5):37-37
从近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种种现实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贸易摩擦存在这样一种趋势,那就是在商品上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方向上要求由控制出口向开放市场发展,领域上由微观商品向宏观经济政策转变,对象上由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各国的比较优势在动态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创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90年代,刚刚摆脱殖民统治不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家发生了分化,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新兴的工业国家”,甚至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则不明显,甚至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是利用资源优势或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及交换,结果却截然不同,说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与这种“分化”之间不相适应。如果简单地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是无法赶上发达国家的。因此,比较优势会不会发生变化,按照什么规律变化,以及比较优势可不可以创造,怎样创造,就是对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4.
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理论决定的对外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出口劳动密集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导致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的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本文通过对我国医药行业对外贸易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得到我国医药行业应对比较优势困境的策略——实行竞争优势策略,从而降低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可能性,加快对外贸易格局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按照国际贸易一般规律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经验,一国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应沿着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路径不断向上升级。从我国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即实现了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产业向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后,并没有按照上述规律率先在资本密集产业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反而在部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产业获得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升级过程呈现"跳跃"特征。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既与我国要素禀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就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劳动力的价格有所提高,仍慢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中国有效劳动力供应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快于经济增长,因此我国仍能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而劳动力的素质与效率、制造业发展水平、国内经济状况与对外开放程度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吸引和承接发达国家的跨国外包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1981~2011年98个国家的数据,采用多元处理效应模型,将全样本时期分为出口上升期和出口下降期,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将样本国家划分为高水平发达国家、低水平发达国家、高水平发展中国家、低水平发展中国家,研究了劳工标准在全样本时期、出口上升期和出口下降期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高劳动技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实证发现:劳工标准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高劳动技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不同,在一国由低水平发展中国家→高水平发展中国家→低水平发达国家→高水平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劳工标准对高劳动技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影响的演进过程为没有影响→促进→促进→抑制。劳工标准对高劳动技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在出口上升期以负向影响为主,下降期以正向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我国创意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并与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我国创意产业的出口贸易总额及比重占据世界第一,远远超过了所研究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创意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是,更进一步的分析揭示我国创意商品的出口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创意...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必然伴随着工业的升级换代和分工格局的重新配置。战后以来,技术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尤其科学技术力量最强的美国兴起,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新技术产业,逐步把一些低层次的产业,尤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工资比较低的地区,使产业升级换代,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这样就形成国际经济比较利益的变化和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格局的重新配置,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过去的国际分工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分工,如日本工业、东南亚农业的分工;这次分工是以技术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的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集,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了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分工的技术升级效应在近几年才开始显现且主要来源于零部件贸易。中间品出口通过熟练劳动力偏向的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以及其他途径间接推动技术进步,而中间品进口对技术升级的作用则更多地依赖投入引导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金砖四国"FDI对贸易竞争力优势影响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贸易品区分为资源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大类,并计算出金砖四国的TCI和RCA,通过四国利用FDI与TCI和RCA的相关性分析,发现FDI能有效提升各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部门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地位,弥补其资金技术短缺的劣势,但不能增强其丰富要素密集型产品部门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陈慧青 《中国经贸》2013,(22):16-16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愈加重视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及其成因。分析发现,中国出口南非的产品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表现出较高的互补性,而南非出口中国的资源及工业原料等初级产品的互补性较高。两国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这种产业内贸易上,其成因符合要素禀赋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相似文献   

15.
按照国际贸易一般规律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经验,一国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贽应沿着资源密集型一劳动密集型一资本密集一技术密集一知识密集的路径不断向上升级。从我国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即实现了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产业向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后,并没有按照上述规律率先在资本密集产业获得圈际比较优势,反而在部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产业获得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升级过程呈现“跳跃”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何江 《港口经济》2004,(6):42-43
一、进口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人们依据贸易乘数理论,往往认为出口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进口作为贸易乘数中的一个减项则是抵消这种作用的因素。事实上,无论一国的资源多么丰富,总存在某些资源瓶颈,如果这些资源瓶颈得不到克服,其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进口的根本作用在于可以克服资源和要素瓶颈,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1.进口贸易能够产生贸易利益。国际贸易可以在不增加生产的前提下,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增加一个国家的国民福利水平,产生贸易利益。当一个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发达国家进口以中间品和资本品为主,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参与程度较深。本文利用出口收入指数方法计算结果显示,2001~2010年中国制造行业的进口收入指数高于出口收入指数,贸易结构表现为进口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特征。面板数据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自发达国家进口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且这一促进作用在高垂直专业化程度行业、高R&D经费支出行业更为明显。我国制造业应着力改善国内的要素条件,加大R&D经费投入,加快物质资本折旧和更新速度,提高国内行业对进口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 长期以来,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技术一直被排斥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之外。在经济分析中,它通常被作为一个常量来看待。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说来,由于技术的性质不同(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源型、中性型),会使一国某一产业部门或企业采取不同的生产形式:劳动密集型生产、资本密集型生产、资源密集型生产和技术密集型生产,进而生产出不同性质的产品。但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从性质和程度上都没有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真正区分开来。因为技术体现于生产的各要素和生产过程之中,所以上述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保庆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4):32-35
文章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为技术进步(TP)和技术效率(TE),按照要素密集度把服务贸易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三类,研究了三种要素密集型的服务贸易进口分别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对TFP、TP和TE均无显著影响,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对TFP有显著影响,但对TP和TE没有显著影响,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对TFP、TP和TE均有显著影响。最后,文章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本文就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变化的影响做了经验分析,揭示了该影响在不同产业中的差异性,并对“差异”形成的机理做了理论探索。从长期看,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