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的信息缺乏了解,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导致交易效益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学理论,信息不对称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两种情况,即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我国信贷风险管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经济理论的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突破.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由此造成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市场交易停顿.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银行等金融中介更为重要的存在价值在于其能够有效地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从信息不对称在银行信贷交易中的表现分析入手,指出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银行信贷效能的发挥,并针对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如何减少银行信贷交易中逆向选择效应和防范道德风险,克服、消除信息不对称障碍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论述了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或者一方信息的不完全性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易双方中任何一方都未获得完全清楚的信息;二是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三是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用方面的地位都是比较清楚的。信息不对称按发生的时间划分可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的行为。道德风险是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自身利益而故意隐瞒相关信息,对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银行信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银行信贷段小波一、非对称信息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交易中,当交易双方获得某一事件的真实信息的程度存在差异时,或者说,当交易一方知道得比另一方多时,交易双方就存在非对称信息,或者说,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6.
柴静 《金融与市场》2006,(8):27-28,45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论述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以及规范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指出由于委托方(股东与债权人)与代理方(上市公司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形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关联方交易信息是公共物品,存在搭便车和外部性现象,均会造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7.
王浩东 《会计师》2014,(2):37-40
由于废物信息的非标准化、废物价值的多重属性以及废物信息传递上的主观规避等原因,废物信息对废物处置服务交易双方来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本文对影响废物处置服务交易定价的废物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就消除废物处置服务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涉及不对称信息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其中,交易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或知情者称代理人,而信息劣势的一方,即不知情者称委托人。按照不对称信息存在的时间分类,发生在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模型称为不利选择模型,签约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关系称道德风险模型。按照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可以分行为的不对称和知识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9.
陈丽琴 《甘肃金融》2001,(12):33-33,39
现实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说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银行作逆向选择,是银行风险增大的主要原因.所谓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交易的一方拥有某一(些)信息,而交易的另一方不拥有相应的信息,或者说是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不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其作出准确决策,一般情况下,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的事前不对称信息,当事人隐藏知识信息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的不对称信息,当事人隐藏行动信息的可能性比较大,它们将使得当事人作出逆向选择,使得另一方当事人可能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10.
信贷市场中的声誉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  蒋常红 《浙江金融》2005,(12):49-50
众所周知,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即借贷双方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包括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当信贷交易双方存在事前信息不对称时,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前可能会隐瞒一些信息,导致对方选择错误,产生"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而中小企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形成更大的融资阻碍,从而需要引导第三方介入来缓解信息不对称。解决途径是组建民营金融机构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珺  高峰  孙楠 《保险研究》2013,(12):11-11
本文的目的是考察国内车险市场中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并试图分离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影响,即分离出二者对信息不对称的贡献。利用国内一家大型财险公司某省份2008~2009年商业第三者责任险数据,论文通过Probit模型验证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同时,论文利用分组控制住了逆向选择(风险异质性)的影响,并利用对照组剔除了学习效应的贡献,证明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市场中不存在道德风险;因此该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完全是由逆向选择贡献的。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信息经济学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成因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如何将这种信息不对称降至最低,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博弈论是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保险业作为信息不对称最为集中的行业,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保险人的违规操作等现象普遍存在,长期困扰着保险界。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由于授信主体较难获得受信主体的真实信息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营造一个信息相对对称的信贷市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由国家提供部分担保、创建新型银企关系、完善中小企业资信等级评估,特别是建立中小企业集群,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银企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6.
胡经生 《上海财税》2001,(11):34-36
道德风险是指经济交易中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具备从事有利于己方行为的可能。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无法避免道德风险的存在。中国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性,是道德风险存在的最根本原因。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分布于上市公司的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机构、大户与中小投资者之间,以及各市场主体与监管者之间等。  相似文献   

17.
信息经济是21世纪经济的主要特征,保险市场的一个固有的特征是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其他机制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逆向选择将造成保险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而道德风险的存在,又限制了风险的可保性。本文通过对保险经营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因分析,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极易诱发市场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影响市场功能的失灵和市场效率的损失。对于存在大量不对称信息的农村金融市场,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作为信息缺乏的一方,信贷供给者宁可放弃一些交易机会也不愿承担农户的信用风险,即所谓的"逆向选择";另一方面,作为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农户往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发生"道德风险"。基于此,本文在利用"信息熵"工具分析了农户信贷需求与决策之后认为,通过农户主动的"信号传递"和信贷供给者设计出的一系列不同信用风险下的包含信息监督与激励机制的信贷合同是可以化解上述机会主义行为的。  相似文献   

19.
从实际证券市场操作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和内幕交易、投资者获取信息成本、社会历史原因、上市公司利益驱使和筹资需求等方面分析了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信息披露失真的表现形式;信息不对称对社会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针对证券市场存在的信息披露失真问题,从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倡导信息透明、规范会计核算准则、发展市场金融工具、强化新闻媒体监督作用等方面提出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和监管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是我国管理者收购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尝试利用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模型来缓解和消除管理者收购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