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毅林 《中国招标》2006,(10M):18-20
“蒙牛速度”是中国这几年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名词之一。在诞生之初的1000余天里,蒙牛以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速度发展着!蒙牛乳业的“蒙”代表“内蒙古”,而“牛”字除了代表“牛奶”之外,在很多人眼里,也是代表蒙牛的创办人、董事长牛根生。  相似文献   

2.
杨绍波 《沪港经济》2008,(12):31-31
问责三鹿 A面 事件回顾: 2008年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检查显示,有22家企业69批次婴幼儿奶粉产品检出了三聚氰胺。紧接着,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撤销蒙牛、伊利、光明3家企业液态奶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曾经的“蒙牛速度”、“伊利现象”是我们的企业管理必修课,而如今这些曾经的“偶像”却做出了让我们如此瞠目结舌的事情,是企业还是我们的体制本身存在漏洞?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乳品行业中,蒙牛(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仅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蒙牛速度”的奇迹,被誉为“蒙牛现象”。人们不禁会问:蒙牛迅速崛起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在“蒙牛现象”背后是独特的运作模式——虚拟经营。蒙牛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专注于市场开拓、关键环节、核心业  相似文献   

4.
从2002年成长速度1947%的蒙牛,创2003年1519%的小肥羊,再到2004年1442%的新疆天地,被称为“大陆成长企业发展态势晴雨表”和“大陆最有深刻社会影响力的投资合作机构排行榜”的“成长百强”排行榜已经产生过三个中国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经年之后,这些“成长百强”冠军还在一路狂奔,风驰电掣吗?这些速度和高度有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5.
《呼和浩特经济》2006,(4):46-47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希望今天海鸥与蒙牛结盟后,能用中国出口量遥遥领先的蒙牛牛奶实现马来西亚的强国梦!”2007年1月22日,伴随着马来西亚最大的中国食品代理商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的豪情壮语,中国乳业领航企业一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海鸥集团在吉隆坡达成合作,海鸥集团取得蒙牛牛奶长达3年的独家代理权,在此期间,海鸥将通过其遍布马来西亚的网络全面销售蒙牛牛奶。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与海鸥集团的合作,是蒙牛加强海外市场拓展的讯号,预示着蒙牛世界牛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6.
6年前,几个草原汉子租了一间破旧的民宅,摆了几张掉漆的桌子,几天几夜酝酿出一个“蒙牛”名号,从此“蒙牛”诞生了。刚刚创立的蒙牛面临“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公司因此确立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蒙牛”,超速发展的“蒙牛”,是中国乳业的一个奇迹,蒙牛品牌的成功是21世纪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典范,比附式定位和事件营销策略是蒙牛在品牌成长的不同阶段所运用的不同策略.蒙牛品牌的成功塑造是其紧随和超越竞争对手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8.
最后一名元老谢幕,蒙牛彻底告别了“牛根生时代”。 4月12日,中国最大的乳品企业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牛”)发布公告:根据公司章程规定,总裁杨文俊两届任期已满,经董事会同意,不再兼任总裁一职,继续担任副董事长职务,总裁一职由孙伊萍接任。  相似文献   

9.
“如果蒙牛对辉瑞的业务发起收购,那将标志着这家中国企业戏剧性地敲响全球收购交易的大门。”10月24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牛”,02319.HK)有意竞投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下称“辉瑞”,PFE.NY)拟出售的婴儿营养品业务,该项业务包括全球婴幼儿奶粉第五大品牌——“惠氏”(Wyeth)。  相似文献   

10.
“如果蒙牛对辉瑞的业务发起收购,那将标志着这家中国企业戏剧性地敲响全球收购交易的大门。”10月24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牛”,02319.HK)有意竞投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下称“辉瑞”,PFE.NY)拟出售的婴儿营养品业务,该项业务包括全球婴幼儿奶粉第五大品牌——“惠氏”(Wyeth)。  相似文献   

11.
蒙牛集团是中国乳业的佼佼者,也是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为什么蒙牛能够有如此的成就?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拥有一大批适合企业的“人才”。他们在用人上的“三合论”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7月,1999年刚创立时,蒙牛面临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四无品牌的“四无状态”。但其在后来的短短几年里其销售不但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每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被刷新,从1999年销售收入0.37亿元一跃到2004年的72.1亿元。排名从最初的第1116位跃居行业第二位。截至2005年年底,蒙牛已实现UHT奶全球销量第一,液态奶全国销量第一。在短短的5年,蒙牛的销售收入增长近200倍,销售200亿,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在中国的企业成长史上创造出了奇迹,成为众多经济学家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崔晓红 《新财经》2009,(12):99-99
2008年9月11日,河北省石家庄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被公开曝光。紧接着,包括伊利、蒙牛在内的22家奶粉企业因产品含三聚氰胺被陆续曝光。到11月27日,全国累计因食用问题奶粉导致患病儿童共计29万佘人。  相似文献   

14.
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大众主题词,随着重大食品问题频频曝光,大家熟悉和信赖的几大品牌都纷纷亮起红灯,很多食品生产企业,特别是牛奶加工企业使出各种招数应对。前不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乳制品加工业的黑幕,使广大消费者对奶制品更加小心翼翼。加之伊利、蒙牛等巨头四处征战,深圳市晨光乳业有限公司同其他乳品企业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他整合企业在大危机之后实现大增长;搭栽奥运快车,成功重塑形象;他借助一个品牌带给一个民族丰厚的营养。”蒙牛总裁牛根生2005年12月28日19点在北京饭店听到这段颁奖词的时候,龙永图已经宣布蒙牛最大竞争对手一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荣获“2005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6.
传奇般创富的内地民营企业家,是香港中环写字楼里永远的话题。2004年,随着“蒙牛乳业”(2319.HK)的上市,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成了新的代表。陪伴他们登陆香港的,是资本大鳄摩根士丹利。熙熙攘攘参与配售的机构与市民,与其说是直奔“蒙牛”而来,不如说是直奔给大家讲述“蒙牛”故事的摩根士丹利而来。 也许你可以把这说成是资本与产业强强联合的双赢案例,但是,资本的本性只为逐利,通过解析摩根士丹利以精湛的财技为“蒙牛”设计的投资迷宫,我们可以发现,其固然令公司原有股东可以实现上市退出,也为牛根生套上了一副枷锁,如果“蒙牛”效益不能保持高速增长,牛根生将有可能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同时,对“蒙牛”现金投资仅4.78亿港元的外资系则赚得盆满钵满。2004年12月,仅通过减持7.68亿股股份,外资股东已套现10亿港元。如果“蒙牛”2006年税后利润达到5.5亿元,外资系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价值后时还将更高。 这里,让我们从纯粹的资本财技角度,解析“蒙牛乳业”高市盈率的秘密,发掘秘密背后隐藏的摩根士丹利的逐利欲望,从而见证“蒙牛”在中国的资本荒漠中四处碰壁,以及在与跨国资本博弈的过程中孤注一掷的艰辛财富故事。  相似文献   

17.
蒙牛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而且这个符号已经超越蒙牛本身。小肥羊.鄂尔多斯.伊利和蒙牛一起,以“企业群”的形式把这个符号做大做强。由此,这些“带头大哥”被誉为内蒙企业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第一波力量,它们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草原文化的商业纹理。需要指出的是,如今,这个“企业群”的符号意义正在被一股新的力量予以解构。这股力量同样来自内蒙草原,同样速度惊人,它们甚至选择了与第一波力量同样的成长路线。当然,这股力量的解构之举绝不是照搬照抄的行为艺术——它们渴望在共性的游弋中寻找自己的个性。这种寻找给了它们信心,也让它们困惑:超越第一波的跳板在哪里?成为第一波的平台在哪里?这股力量在对未来的不断拷问中,各自解读着对第一波的认知与预知。让我们暂且把这股力量称为内蒙企业的第二波力量。可以这么说,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抗争这种定义,它们就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夹杂着浓厚草原气息的商业实践的理解和判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蒙牛真牛     
2003年11月,刚刚砸下3.1个亿成为央视“标王”的蒙牛正在酝酿一个史无先例的计划:2004年3、4月份,他们要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的时段播放长达一个55秒的广告专题片,“这本来是11个5秒的标段,我们经过策划,让10多家蒙牛子公司都参加了竞标,终于全部拿下。”对于“标王”,蒙牛市场总监孙先红表示:“2003年我们的销售额预计50亿,借助央视广告,今年的目标是80个亿”。从另起炉灶与老东家竞争,到2002年以1947.31%的成长速度成为中国非上市、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冠军,再到2003年击败伊利成为央视新“标王”。牛根生和他的蒙牛续写了一段…  相似文献   

19.
作为本行业最大的私营企业.华为和蒙牛都在不断刷新着国内企业的成长纪录。通讯业巨头华为2005年销售业绩达到453亿元,同比增长40%,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海外销售收入首次超过国内收入,达到58%左右.这是自华为迈上国际化道路以来最大的收获;而乳业巨头蒙牛在高速增长6年后,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11):118-121
9月16日,北京大学企业家高端培训访问基地在蒙牛落户,这是北京大学当代经理人CEO高级研修班在企业设立的第一个榜样型实战学习基地。CEO班突出实战,力求使每一位企业家学员都能学到适用的管理方法与技巧,实现传统EMBA教育的创新突破。正如《中华工商时报》所言:“蒙牛培训访问基地的成立.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战的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在EMBA教育创新突破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摘录几篇学员日记.与大家分享CEO班的特色教学和学员的丰富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