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白利倩 《理财》2014,(11):79-80
进入2014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不高,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维持在5%左右。与之前火爆的局面相比,今年,尤其是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显得有些“低调”。然而与此同时,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却有好的表现,尤其是挂钩指数产品。  相似文献   

2.
近几个月,挂钩型理财产品在银行新发理财产品中所占比例节节攀升,着实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明星,受到了大众投资者的追捧。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家》2011,(8):158-159
201l年作为“十二五”开局年,上.半年金融局势跌宕起伏。 关键词:加息,银行理财产品井喷2011年不断的加启、,实实在在的让银行火了一把,银行理财产品大放异彩,不论是发行量还是收益率都突飞猛进。中国建设银行的理财专家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以稳健为主,投资工具的风险较低,所以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的比例很低。  相似文献   

4.
《中国投资管理》2009,(3):32-32
一.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银行产品推销员的口头宣传不代表合同内容,合同才是对理财产品最规范的约定。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  相似文献   

5.
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各商业银行竞相向市场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财产品。本文在对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和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开发特色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竞争策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 2007年,伴随着沪深股指屡创新高,各种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尽管银行理财在多年前已经开展,但大多是中小银行在积极推进这项业务,进入2007年,以工行、建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全面进军理财产品领域,银行理财业务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各种资金向银行理财产品汇集。  相似文献   

7.
最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没有上升,而是出现了微幅下滑。特别是国有大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多只有4%,只有部分中小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维持在5%一6%。 今年以来,尽管银行理财市场并未给我们带来太多惊喜,但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了不少新变化: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延长、预期收益率走低、银行热推净值型理财产品等。眼下正值年底,专家建议,救资者可趁机配置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锁定未来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进入2010年,理财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股市较为低迷,基金不断缩水,楼市也变得扑朔迷离。因此,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再次回到稳妥性较好的银行理财产品上来。不过,现在银行理财产品也非同以往,产品线更为丰富,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么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投资渠道?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迅速,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进行供给和需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供求不均衡,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已开发的理财产品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存活性分析,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开发的立足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成本低、收益高的项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会财会》2006,(10):45-45
随着人们理财观念的提升,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把目光瞄向对于普通消费者的理财业务。目前,不管是各银行,还是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许多理财产品。那么,银行理财产品与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到底有哪些不同?我们又该如何来选择呢?  相似文献   

11.
张伟 《金融电子化》2009,(12):56-57
银行理财产品质押指的是理财产:品持有人将其根据与银行签订的理财合约而享有的全部权益出质,从而获得银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手段。这种融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矛盾,满足客户短期融资需求。同时,银行理财产品质押业务的开展也为银行理财产品营销起到促进作用,创设银行新的产品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理财     
《中国外汇管理》2011,(8):10-10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最常见的三大陷阱 “钱”往何处去成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命题,楼市在严厉的政策调控下暂时偃旗息鼓,股票、基金市场变幻莫测,银行理财产品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十几分钟内售罄的银行理财产品层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传奇 《云南金融》2012,(10):29-30
近日,16家上市银行次第公布了2012年半年报。与此前部分市场人士的悲观预测不同,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并未随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淡出而变得波澜不惊,相反,各家上市银行加大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并在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使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眼下,外汇理财产品俨然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香饽饽”。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外汇理财产品信息,或充斥在银行的营业场所,或飘散在银行的网站界面,大大小小的媒体上也常常能看到各家银行忙于推介外汇理财产品的身影。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认识误区和影响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因素,建议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应谨慎,毕竟银行理财产品不同于定期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16.
白利倩 《理财》2014,(6):66-67
近来,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频频曝光,各方竞争压力袭来,银行理财似乎走上了一条这样的道路--银行理财产品让投资者感到不再那么安全,而银行自身的安全感也正逐步消减。  相似文献   

17.
银行理财产品跟踪 2014年2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3973款,募集资金规模约2.74万亿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和发行理财产品的关系及其经济后果。本文发现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越弱,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具体来说,非四大国有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银行的网点数量越少,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越高;银行所在地区贷存比越高,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银行所在地区的金融机构密度越大,通过理财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非保本理财产品加大了银行经营业绩波动,从而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9.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2):60-61
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在过去的一年里,多家银行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性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性质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核心问题,监管部门对其认定的模糊及自相矛盾已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并正阻碍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清晰界定理财产品法律性质已迫在眉睫。要准确界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性质,就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从界定法律性质的需要出发,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分类,根据银行与客户在理财产品中的权利义务等特征,对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