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有茅台进军红酒和啤酒产业的“前车之鉴”,但是五粮液集团——这家享有盛誉的白酒企业显然还是没有因此而停止进军葡萄酒产业的脚步。近日,五粮液集团董事、五粮液葡萄酒公司董事长刘中国宣布,五粮液集团将投资2亿元进军葡萄酒产业,旗下新建的现代化子公司——五粮液葡萄酒有限公司将从欧洲运输原酒,国内罐装五粮液葡萄酒产品。  相似文献   

2.
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七月公布的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茅台凭借50.3%的利润率成最暴利公司。这也进一步刺激着人们对于白酒行业发展空间的想象。白酒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造就了茅台、五粮液等白酒“第一阵营”成员。如今“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对于那些还没有进入“一线阵营”的白酒品牌,  相似文献   

3.
高丰 《上海企业》2013,(10):33-33
7月16日,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公布了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石化、中石油继续占据榜单前两名。工商银行以2385.32亿元的净利润成为中国最赚钱公司,茅台则凭借50.3%的利润率成为最“暴利”公司。  相似文献   

4.
2010年3月18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在成都糖酒会现场举行了"茅台葡萄酒庄园启动新闻发布会暨2010年全国经销商大会",会上茅台葡萄酒公司对外宣布,占地350亩、投资近3.2亿元的茅台葡萄酒庄园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经过多年沉淀后,茅台葡萄酒开始发力中高端市场.  相似文献   

5.
“虚高”的品牌价值 “国酒之争”持续发酵,茅台“2012年半年度报告”也在此时出炉。 根据财报公布的信息,二季度预收账款比一季度减少了17亿元,比年初减少了30亿元,仅为40.5亿元,按照茅台制定的年度目标,如果要完成规划,下半年茅台的收入要达到145亿元。  相似文献   

6.
“暴利、掠食者、纳税侏儒、没有社会责任感、只愿意为富人造房、要把穷人赶出城市”等等劣评,不一而足——中国的开发商为自己也为住房改革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开发商俨然已经成了恶俗的化身,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在年前,一开发商甘愿成为靶心,放言“房地产品牌就应该是具有暴利的”,一时间惹得全社会口诛笔伐。  相似文献   

7.
迷途的茅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五粮液由1994年的7亿销售额迅速增长为40亿元。而茅台仍只有区区的8亿元。五粮液超过茅台5倍。从那时起茅台终于坐不住了,开始放下架子学习五粮液.推出了一系列的市场扩张行动:调整品牌定位.推出系列白酒甚至浓香型白酒.推出啤酒,葡萄酒,威士忌.还要进入生物工程领域,生物制药领域。他们要捍卫自己的国酒地位.要夺回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白酒王座。茅台的扩张措施。的确促进了茅台的发展。销售额从徘徊不前的7亿发展为目前的20多亿元.但茅台快速扩张的背后.留下的是比五粮液更为严重的市场隐患。  相似文献   

8.
汽车装修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卖车不赚装修赚”。据业内人士透露,汽车装修的利润主要在原料差价及工人工时费上。以普通玻璃贴膜为例,成本核算大约950元,可报价则高达2000元。一套真皮坐椅卖到4000元,其实成本仅为1000多元。因而专家提醒消费者:汽车美容暗藏暴利“黑洞”。  相似文献   

9.
方边 《企业文化》2012,(9):8-10
茅台申请“国酒”商标,更多的是体现了茅台需要转型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说不完的“暴利”莫逆引子:天文数字的大衣价格惊煞国人1994年初春,全国被一桩罕见的标价搅得沸沸扬扬:杭州服装大厦一件原价为468000元的紫貂皮大衣,降价370000元,以98000元的标价重新挂出,并在3月12日至3月16日期间进行拍卖。一次性降...  相似文献   

11.
张南 《经营者》2013,(18):98-100
从进口车存在暴利到国内汽车亦存在暴利的系列报道出炉来看,有人正在进行传播学上的“议程设置”,来引导舆论方向。它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国内定价为279.8万元的5.0T高配路虎.消费者还需要加价给经销商购买。最后实际成交价为320万元,它反映的是什么经济学原理?市场的价格常常与其成本无关,而由需求决定 今年夏天,从国家最高级别新闻媒体开始发酵的关于进口汽车暴利进而演化到汽车暴利的产业评论,  相似文献   

12.
阿成 《劳动月刊》2012,(6):24-25
在形形色色的腐败案件中,大都是风流贪官包养“二奶”,而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冯大刚则属另类。他这个顶着处级干部头衔的单身汉,却屈尊甘做“二爷”,并将受贿所得的166万元全部交给情人炒股洗钱。冯大刚东窗事发后,曾经山盟海誓的情人玩起了人间蒸发,并在逃亡之旅中一边性爱疗伤,一边成功漂白身份。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茅台在美国被检出塑化剂(DEHP)超标的消息掀起轩然大波。当各界群起揣度茅台海外被检的幕后推手是何方神圣之时,不久著名投资人、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通过微博公开称:“送检的茅台是我的,但我不会做空茅台。”他表示,送检此举只是证实自己对茅台不会主动添加塑化剂的猜测,为可能增持茅台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去年以来,葡萄酒,特别是干红葡萄酒在我国瞬间走红。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大中城市,饭店、酒楼、咖啡厅、舞厅以销干红葡萄酒为有档次的一种象征,消费者则以喝干红葡萄酒为有派头、有排场。还有潇洒者喝干红葡萄酒还要配点“雪碧”,外加冰块,一声“干”,不管多大杯,一扬脖一饮而尽,这场景让“老外”见了都吃惊。喝的人多了,而葡萄酒产量有限,于是葡萄酒价格猛涨。出厂价才30多元一瓶的“王朝”干红葡萄酒,在广州、上海等城市卖到100多元,就这样还供不应求。于是乎有人断言,“葡萄酒的春天到了”,“葡萄酒将替代白酒成为中国餐桌上的主角”。果真如此吗?葡萄酒,你在中国能“红”多久?  相似文献   

15.
“傍名牌”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假力度,中国葡萄酒相关企业与消费者也要高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旗帜,挤压“傍名牌”行为的生存空间,使“傍名牌”者无机可乘,最终彻底消灭“傍名牌”行为,为中国葡萄酒企业与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十点利”大步走向百姓熙岭“十点利”风靡神州正当暴利横行,各地政府纷纷采取反暴利措施之际,1994年8月杭州金龙商厦顺时应势率先在商界实行自我革命,举起了反暴利的大旗,打出了“十点利”销售的招牌。所谓“十点利”,就是所有商品的经销差价一律控制在10%...  相似文献   

17.
上海海关新近在对进口酒行业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查中,拘留了至少一家主要葡萄酒进口公司的主管协助调查。其中一家公司被补罚25万美元,这只占该公司同期所交税款的1.1%。而此风也波及到进口葡萄酒另一“乐土”——广东。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我国建立了一系列葡萄酒标准体系。1984年,原国家轻工部颁布了第一个葡萄酒产品标准——《葡萄酒及其试验方法》。1994年国家质检部门为规范行业发展,制定了一个高水平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但考虑到大部分厂家当时“达标”很困难,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又出台了一个行业标准。多年来,葡萄酒也就采用“双轨制”进行生产和销售:全汁酒和非全汁酒。加入WTO后,葡萄酒标准落后问题更加凸显,致使葡萄酒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已是标准的较量。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记者叶复美)3月18日凌晨,自治区技术监督局稽查大队在南北公路9公里处一栋3层楼民房内查处了一个制造假酒的窝点,查获假冒茅台、五粮液、酒鬼酒等总标值近20万元的各类假名酒一批,抓获制假者3人。在这个地下加工厂里,堆满了假冒的“茅台”“五粮液”...  相似文献   

20.
《山东企业管理》2010,(12):35-36
新年伊始,茅台集团宣布上调旗下产品出厂价格。最畅销的53度飞天茅台的价格上调到619元,与此同时,还发布了该类茅台售价不得超过959元的“限价令”。然而,“限价令”却遭遇执行难,一些商场和超市卖到了1300元以上的高价,还有很多直营店出现“有价无货”的状况。这已经不是茅台集团第一次发布“限价令”,看似严苛的“限价令”却一次次成为一纸空文,是什么原因促使茅台价格节节攀升,屡限不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