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0月13日,新中国最后一位开国上将吕正操逝世,享年106岁。生于1905年的吕正操,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他的去世,标志着开国10大元帅、10大将和57名上将已全部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将军在北京逝世。洪学智的去世,使得1955年共和国首次授衔时的上将,如今健在的仅剩下萧克和吕正操两位。洪学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少年成长为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和高级将领,在军内外享有盛誉。而洪学智将军的故乡情,更令人感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有这样一位将军:在中央军委要授予他上将军衔时,他三番五次地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不要上将军衔。最后,他如愿以偿地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相似文献   

4.
在开国上将中,朱良才属于知名度比较低的一位。1959年,朱良才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得到批准,成为开国上将中第一个退出领导岗位者。离休后,他写了《朱德的扁担》的回忆文章,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作为张学良将军的亲密朋友和幕僚闫宝航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曾三次组织民众焚毁日本人贩卖的毒品,被称为"今天的林则徐".他四进奉化,为营救张学良将军而奔走呼号,使他们二人成为莫逆之交.闫宝航教育基金会和张学良教育基金会都由闫老后人主持,这两个基金会早期共同扶持建立无锡明光国际学校.  相似文献   

6.
张作霖目不识丁,作风粗野,早为世人所物议。不过在儿子面前,他仍然是一位慈父。在一般情况下,学良虽多听从父亲的意见,唯独对父亲从感情上偏袒日本,不能表示赞同。张学良认为,同样意  相似文献   

7.
1998年7月25日,一代将星尤太忠上将在南国广州陨落。噩耗传来,他的故乡河南省光山县的广大干部群众,一时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无不为失去这样一位身经百战,且数十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家乡革命和建设的殷殷赤子而深感痛惜。如今,7年过去了,时光荏苒.仍阻隔不了故乡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是一位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他从健身强国的高度强调了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性。其体育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注重发展学校体育,规范发展竞技体育,倡导推广社会体育。  相似文献   

9.
5.张学良为何陪同蒋介石前赴南京?16日,在西安革命公园召开有二万人参加的西安各界民众大会,张学良发表了演讲,表明为使蒋介石顺从民意而发动事变,誓站在抗日第一线。杨虎城表示,此乃伟大的革命义举,如今西北正在绥远抗战的抗日第一战线。(《张学良文集)二1079-1081页)17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周恩来表明,中共持和平解决方针,只要蒋介石进行团结抗战,不但应释放他还拥护他领导抗战,这对全民族的抗日是有利的。以挽危救亡的史诗》275-276页)12月20日,宋子文与张学良会谈,张对宋说,只要委员长接受12日发表…  相似文献   

10.
青砖灰瓦,红柱画檐,庭院古朴幽深……这是古城沈阳在高楼林立的今天,还完好地保存着的一处清末老式建筑———张学良旧居。张学良旧居,人们习惯叫它“大帅府或“少帅府”,现在统称“张氏帅府”,位于繁华的沈阳清代故宫南侧,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儿子———少帅张学良的官邸和寓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代后期,在东北的政治空间里,缓慢地形成了张学良的政治集团。但由于“满洲事变”使张学良失去了这一政治空间而流亡于关内。其后,围绕着张学良的政治空间,是由沈阳、南京、国联所在地的日内瓦等走廊连结起来的。围绕张学良的东北政治势力关系当天夜里,张学良在前门中和剧场为招待外国驻北平公领事馆人员,与妻子于凤至和赵四小姐等正在观看梅兰芳的京剧《宇宙锋》时,收到事变的第一次战报。这时张学良已病愈,正在恢复其社会活动,但尚在医院办公。因沈阳的电话直接打到医院,张学良便立即返口协和医院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  相似文献   

12.
当选词:他是当年参加宁都起义,脱离国民党投向红军的幸存者中惟一的一位上将。他是红军长征路上和抗日战场上料事如神的"活地图"。他与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挥师太行,抗击日寇,先后参与创建了晋冀豫、冀南、太岳等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立下赫赫战功。横渠村里出英雄,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曾受过法西斯思想影响,一度拥护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指挥东北军进行过反共内战。但是,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深受国恨家仇磨难的张学良,翻然醒悟,决心救国,在“联共逼蒋抗日”中作出了他特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西村成雄教授是日本著名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学家。曾出版《中国近代东北地区史研究》、《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什国近现代史》等专署及众多论文。多次访华进行学术交流,校者至文。其治学严谨,观点可取,多有新意。1995年在美国研修期间,曾采访旅居美国的张学良先生。归国后即寄赠其新著《现代亚洲的肖像·张学良》一书,史料上有新的发掘,观点亦多有新意。本刊特选译连载以飨读者。一、建设国家之梦1932年4月,张学良于北平北京饭店设宴招待国际联盟调查团李电团长等一行,当时,他…  相似文献   

15.
四、张学良的抉择张学良究竟应接受林权太郎的建议还是方本仁的忠告,一时难以做出决断。这时他忽然想起自己曾读过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为了个人的生死问题而苦恼的。而如今他张学良面临的并非个人,而是关系到整个东北三千万同胞命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井田 《新财经》2003,(4):80-82
距繁华喧嚣的淮海路咫尺之遥,在静谧的上海皋兰路1号院,或者叫张学良故居一扇厚重的铁门后面。隐藏着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位极为活跃,年仅39岁的重量级投资银行家。他挂着红塔兴业投资有限公司与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双料总裁和董事,华盛(中国)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上海汉清投资有限公司双料董事长和CEO等一连串头衔。他一手造就了云南白药、昆明制药、烟台万华等上市公司收购案。他,就是王雷——红塔系的首席火枪手。  相似文献   

17.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沈阳,大帅府随之沦为敌酋所用,张学良将军至死再也没能踏上这块家园,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除了民间、学者观点之外,历史当事人如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等都对这一问题有过回忆、分析和检讨.张学良参加过国共内战,由于特殊的经历,出于对国共两党的深刻了解,他在晚年口述历史时,对这一问题作了有异于一般学者和其他当事人的总结.这里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的张学良口述文本为主要材料来梳理张学良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开国上将陈锡联,14岁偷偷离家出走投身革命,戎马生涯,颇多传奇,曾以数个“第一”闻名军中。比如,大革命时期,他是家乡第一个儿童团长:  相似文献   

20.
《环球财经》2009,(6):111-111
中央军委前副主席、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早在1970年他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不过他本人也是直到10年后的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才在美方安排下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