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市场》2006,(1):6-6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宣布.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预计全年农业税减免共减轻农民负担约220亿元。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28个,河北、山东、云南3省也按中央要求降低农业税率到2%以下;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全面取消了牧业税;  相似文献   

2.
《商业会计》2004,(5):57-57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决定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在部分粮食主产区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同时明确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致富天地》2005,(2):5-5
河南、浙江、广东、山西等地相继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全面免征农业税。去年4月,河南省农业税税率由原来的7%降低到4%,加上对种粮农民直补的11亿6千万元,农民负担比上年减少了65%。这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前三季度,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0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这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居民。这次彻底免征农业税,又将使河南全省农民减负29亿多元,农民人均减负38元,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1年,浙江省就停征了25个欠发达县的农业特产税。2004年,浙江省四分之三的县市停征农业税,全省农业税从上年的6亿元下降到去年的4000多万元。浙江地方财政增长迅速,为农村税费改革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4.
政策要览     
财政部长金人庆:今年免征农业税农民将达8亿2005年享受免征农业税的农民将达到8亿人。这是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2005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支的主要情况时透露的。金人庆说,今年全国在稳定去年“三农”政策的基础上, 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到目前为止,已经明确免征农业税的省份新增山西、内蒙古等19个,加上去年已经免征和基本免征农业税的8个省份,2005年可提前实现免征农  相似文献   

5.
祝建民 《中国市场》2008,(22):26-27
免征农业税对经济管理工作过程、经济成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既有直接或间接的正面影响,也有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全面免征农业税在广东已实施了两年,通过2007年暑期百村问卷调查,现将免征农业税对广东农村经济的影响呈现出来并加以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物价》2004,(10):25-25
黑龙江省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免征农业税的试点省,为了确保免征农业税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意见》(试行),明确了县乡政府分级负责的办学责任,提出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理顺乡镇教育管理机构、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措施和办法。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7.
财经资讯     
明年将全部免征农业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 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 告时说,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 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 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 温家宝说,农村税费改革是 农村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 革。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农民各 种负担,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 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实现  相似文献   

8.
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基层政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理彦 《中国市场》2007,(13):36-37
2006年1月1日,全国32个省份免征农业税,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历史到此结束。农业税减了,农民的日子好过了,但乡镇基层政府却开始面临巨大的经济负担、错位的成本负担、以及沉重的精神负担。各方普遍认为,免征农业税后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还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中央和省市应通过各种方式给乡镇减负;对全国乡镇进行分类改革;分门别类解决乡镇债务;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资讯     
《农机市场》2004,(11):35-37
中国上半年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农民减负280亿元全国农业税收工作会议透露,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涉农税收减免政策,全国共计减轻农民负担近280亿。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四个省市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另有16个省的268个县免征了农业税,免征县比年初增加了一倍。农业税免征以及降低税率让农民负担减轻220亿,再加上取消的农业特产税,共计减轻农民负担280亿,减负幅度达30%以上,干群关系明显改善,涉农负担事件大大减少。此外,从全国农业税收近期的工作计划上看,还有两个好消息应该告诉老百姓,一是今年以来征收的除烟叶以外…  相似文献   

10.
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的农业税由免征转为彻底取消,成功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建设,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后,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出现了领导主体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机构设置不规范、会计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应从农村会计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规范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后农业税时代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赵畅 《北方经贸》2007,(10):19-20
免征农业税凸显了乡村财政困难,但是当前农村的机构膨胀、乡村债务沉重及无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问题并不是由免征农业税造成的,而是体制弊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缓解免税后基层财务困难,必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分门别类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2.
《化工科技市场》2005,28(4):54-54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5日开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王毅 《中国电子商务》2013,(16):195-195,197
自从我国实行免征农业税及附加惠农政策后,大部分地区乡镇政府的财务收支均出现恶化的现象,严重影响我国对农村建设、义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本文通过探讨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务收入减少对我国农村发展产生的影响,寻求改善乡镇财务收支状况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商》2005,(4):18-18
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近日表示,受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支农政策鼓励,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宣布提前免征农业税。据估计,全国农民今年将进一步减轻农业税负担200多亿元,大约有7.3亿农民将告别上缴“皇粮国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完成“十五”农村经济发展计划的最后一年 ,宁夏各地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一、深入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 ,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 )全面减免征农业税及附加2005年宁夏在全区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及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白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实行了48年之久的《农业税条例》,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提前全部免征农业税。这是中国九亿农民的福音,也是党和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而采取得重大举措。免征农业税象征着中国经济形态的根本转变,以农业为支撑的时代已经过去,工业经济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绝对主力,并且有能力对农业和农民做出“反哺”。取消农业税又是一个重大的信号,国家开始意识到对农业进行补偿不仅能够造福于农民,也能增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市场》2005,(2):12-13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指出,明年税制改革将本着“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从四个方面继续推进。一是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密切关注改革措施的实施情况.全面掌握和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  相似文献   

18.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近年来,化肥价格的持续过快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威远县常年的化肥需求量(尿素约0.3万吨、碳铵约3.5万吨、磷肥约2万吨)和现有农业人口计算,因化肥涨价因素导致农民人均增加支出10元以上。如再加上复合肥和种子、农药、农膜等的涨价因素,农民人均增加支出达20元以上。国家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等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被化肥等农资涨价因素部分抵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农村开展多种庄园经济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领导放心不下的事关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些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今年总理的报告中写到:“今年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方针政策,切实做好2005年农业税收征管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贯彻落实中发[200]1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农业税免征、农业税征收工作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