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根据中性技术进步和偏技术进步C—D生产函数,建立C-D生产函数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对2000-2007年海南各市县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资本对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地,再次为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从东部、中部和西部来看,在东部,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土地其次,劳动力最小;在中部和西部,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劳动力其次,土地最小。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的农产品生产产能巨大,农产品加工迅速发展.但农产品销售和物流的规模与结构并不能与之相适应.吉林省农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着物流手段落后、物流市场不完善和物流管理水平低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增加投入优化物流手段,通过积极引导完善物流市场,通过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吉林省农业物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一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技术进步就是指这种关系的正向变化。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替代,表现为用同样多的农业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生产同样多的农产品只需要投入比以前更少的农业资源。广义上的农业技术进步。把除了不能用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来解释生产函数变动的其它任何导致农产品数量增加或成本减少的经济活动都统称为农业技术进步,它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印自然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也包括诸如制度、社会文化等与农业经济管理有关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农业对外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农业对外发展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资料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和我国对外农业投资以及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农业对外发展环境(农产品贸易、对外农业合作、对外农业投资)的影响。[结果]"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农业投资不断扩大,农业对外投资金额不断增加;2014年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且上升幅度很大;农产品出口额连年递增;贸易逆差也呈现出逐步缩小的变化趋势。[结论]"一带一路"建设意义深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对外发展环境的提升,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农业合作更加频繁、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加。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应进一步加快农业对外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实现市场互惠,保持各国联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最终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作为我国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下,与沿线地区贸易往来逐渐增多。"一带一路"背景下,应对外加强与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往来,适度调整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和结构;对内加强农业科技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疏通农产品价格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DEA方法中最新技术EBM模型计算了中国4个区域30个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并通过建立静态Xttobit模型和动态Diff-GMM模型,估计了农业贸易开放、人力资本、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在这12年间都有所提高,但增速较为缓慢;农业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农产品进口依存度与农业碳排放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中国农业贸易开放度与农业碳排放绩效之间的关系满足"资源禀赋假说",即劳动密集型地区以生产清洁型产品为主,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改善有阻碍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具有时滞,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质量和数量的提高都对农业碳排放绩效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众多的因素,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等。除开这些因素之外,贸易是否也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本文根据我国1980-2004年的数据资料,在对数据进行检验的基础上,运用OLS方法拟合了一个线性模型,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产品出口在短期内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农产品进口则在长期内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除了继续依托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外,必须从农业发展本身入手。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把农业的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劳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提高农业有效产出、保障农产品安全供应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民也把农产品产量增加作为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主要渠道。特别是1995年以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引力模型加以改进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各省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对中国各省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影响明显,东盟GDP影响并不明显,第三方GDP及其关税税率变化显著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且对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的影响大于中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的影响;②中国省份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加强导致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减弱;③中国各省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竞争力水平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④不能把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归功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中国加入WTO,两者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作用较为有限,因而不能忽略世界经济增长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长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农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政府财政的扶持,那么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否存在着积极影响?本文使用中国31省市的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和地区差异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的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损失,但从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看,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年均增长3.4%,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不变的投入要素,如果消除技术效率损失达到前沿生产面,农业生产总值还可以增加55.22%,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进一步分析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弹性系数为0.272,即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技术效率增加27.2%,增加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地理条件相关性很大,农业技术效率因区域差别.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远高于全国水平及中西部地区.为缩小区域间农业技术效率差距,建议各地政府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农支出水平,提高中西部地方财政农业科技支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文章基于动态的视角,测度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关系和二元边际变化,对农产品出口整体情况以及出口源地维度和出口目的国维度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方法 基于2000—2016年中国海关贸易库数据,测算出口贸易关系、贸易二元边际和区位基尼系数,对农产品出口动态的整体情况及其在出口源地和出口目的国维度的时空分布进行描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从出口动态整体情况看,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集约边际占据主导,贸易关系“大进大出”。(2)从时空演化格局看,在出口源地维度,东部省份出口优势明显,空间格局高度集中,近年来集聚程度有所下降。(3)在出口目的国维度,东亚、东南亚、北美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和出口扩展地,集聚水平长期下降,原因是出口格局由“一超”变“多强”且中国出口到了更多的国家。(4)当同时考虑两个维度时,中国城市的出口扩展结构高度相似,绝大多数城市的扩展边际的贸易在全球分布相对均匀,东亚和东南亚为主要的出口扩展市场。结论 为了保障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既要努力维护贸易关系、实现集约边际增长,也要积极扩展新贸易联系;为了优化农产品出口格局,要推进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农产品、开拓新市场,进一步融入农产品出口进程;为了降低出口风险,要采取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城市间农产品出口同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以下简称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面板数据,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国别数据切入,研究中国同RCEP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贸易效率及潜力,为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深入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自RCEP国家进口农产品的平均效率为0.54;中国与RCEP国家经济规模、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和货币自由度等因素提升了进口贸易效率,人口规模和贸易自由度等因素阻碍了进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从国别差异看,中国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产品进口贸易潜力和可拓展空间较大;从农产品分类看,4类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效率较高;总体而言,进口效率与潜力存在较大的国别异质性,增长拓展空间有待进一步释放。结论 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同RCEP国家的海陆航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扩大同RCEP国家,特别是贸易效率低下而未来潜力巨大的新西兰等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8—2017年中国人造板产品贸易相关数据,运用并修正HallakSchott模型,测算中国出口人造板产品质量。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出口人造板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人造板产品质量稳步上升,但质量水平仍然较低,且增速较慢,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人均工资对中国出口人造板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出口贸易壁垒和进口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人造板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提出规范人造板产品出口市场,适当提高进入门槛和产品质量标准;合理配置核心竞争要素,推动行业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水贝类进出口贸易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旨在从进出口量、额和均价的角度,理清过去一段时期中国海水贝类进出口贸易的变动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984—2009年,中国海水贝类进出口贸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前期(1984—1993)波动较为平缓,后期(1994—2009)随国内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波动幅度逐步加大;同一时期,中国海水贝类进口价格虽然变化不大,但出口价格增长较快;分阶段看,1994—2003年是中国海水贝类进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时期;分物种看,蛤类、牡蛎、扇贝、贻贝以及鲍螺类又各自显现出不同的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15.
Trade volum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the virtual land transfers between countrie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virtual land trade (VLT) associated with the global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using specific crop yield of exporting countries and gave insights i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roducts and different countries. In addition, the features of trade connections were also displayed by network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virtual land within 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 increased from 128 million hectare (ha) in 1986 to 350 million ha in 2016,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was 5.73 %. Increases in trade of oil crops contributed the largest share to this. The proportion of exported land area in total harvested land area increased for almost all categor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untries engaged in 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et exporters, net importers and countries with balanced VLT. The net importers could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countries with absolutely scarce land resources and the countries with relative scarce resources. All net virtual land exporters are the countries with more land resources per capita,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Brazil and Argentina. Income growth and changes in diet structure are main factors driving increases in VLT. The VLT network became more complex over the study period, with the number of import and export nodes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and th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s of export and import node strength following power law distributions. The major links and players within national, geographic, and economic groups also chang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study period. VLT has a deep impact on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ppropriate policies should be taken to make these interlinkages more sustainable for both importers and exporte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预测2017—2035年诸城市农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农业结构进行多情景优化仿真,提出优化调整建议。[方法]文章以山东省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结构划分为种植、种养结合和加工休闲3个子系统,选取56个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41个方程,建立农业结构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模型,运用Vensim—PLE软件进行仿真优化分析。[结果]SD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到203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05万hm2,总产量8037万t,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52万hm2,总产量15203万t; 生猪出栏量达到29615万头,家禽出栏量1105 231亿只,畜禽粪污利用率8792%; 农业总产值达到25132亿元,休闲农业产值6134亿元,食品加工业产值1 25263亿元。假设种植业生产中的农业科技投入增加2个百分点, 2035年粮食作物产量较优化前增加576万t; 经济作物产量较优化前增加2814万t; 假设有机肥施用补贴增加3个百分点, 2035年畜禽粪污利用率较优化前提高762个百分点; 假设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力度和科技投入增加1个百分点, 2035年食品加工产值较优化前增加73521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值由优化前的325:1达到41:1。[结论]为进一步推进诸城市农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有机肥扶持政策,培育种养结合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化休闲农场,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农业产出增长分解及其与服务业产业融合,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中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核密度分析、结构分解分析与归因矩阵分析,考察农业产出的动态变迁,分解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量化农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状况。结果 (1)我国农业整体呈现产出增长与区域布局调整的动态趋势,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各省份的内部需求扩张效应转变为国内需求扩张效应;(2)技术水平变化对西部省份农业产出的增长作用显著;(3)出口扩张效应并不显著,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外部流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挤出作用扩大;(4)农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需求侧融合,仍需加强农业与服务业供给侧融合。结论 促进农业供给适应需求变化,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塑造参与农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农地流转为研究视角,基于中国1988~2012年31个省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动态门限回归模型,检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驱动作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效果,受到农地规模的制约;随后的动态面板门限模型显示,以户均农地规模表示的农地流转值存在两个显著的门限。当户均农地规模低于第一个门限值时,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微弱。随着农地流转的推进,科技促农的效果逐步增强。但当农地面积跨越第二个门限,科技促农系数又降低。因此,在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有限的常态约束下,应以农地流转政策为契机,协调好农地流转与科技投入的关系而非一味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科研的区域空间布局,增强科技对中国农业的驱动作用。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避免农地流转过快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的农产品贸易,共创环境优化和贸易获益的共赢局面,文章基于1995—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5个区域4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农产品贸易和碳排放之间的双边关系。[方法]首先,评估农产品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其中,创新性地采用农产品贸易开放指数(TPI)测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其次,构建纳入碳排放的指标体系,设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项模型,实证检验碳排放对农产品贸易及其效率的影响。[结果]一方面,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开放度越高,碳排放越高;另一方面,沿线国家的碳排放对其与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物流综合绩效的提升、是否加入WTO均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贸易效率。[结论]中国应积极利用沿线国家的碳资源,扩大与沿线区域,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含俄蒙)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对西亚和中东地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林产品进出口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同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线性方程。结果表明,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同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