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延松 《经济师》2003,(4):293-293
水利工程水费由传统的乡镇政府部门代收转为由水利部门自收 ,这是水利供水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结果 ,是水利工程供水经营性改革的理性选择。文章以江苏省淮安市灌区改革为模本 ,分析了改革的实施过程和急待规范的问题 ,提出经济自立灌区水费自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具有紧迫性。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可以极大的改善渠道工程安全状况和灌区农田灌溉的条件,还可以改善灌区水利环境,提高农作物应对旱涝天气的能力,可以调节和控制农田水分状况,改善土壤中的气、热和养分状况,调节农田小气候,改善农业生产种植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整个淠史杭灌区工程中,渠道衬砌混凝土施工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机械化的渠道衬砌混凝土施工技术角度,对混凝土施工的材料配比以及控制、原材料控制、混凝土生产控制以及施工现场控制等几个方面对渠道衬砌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及分析,并阐述了本文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漳河灌区农户灌溉行为的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论证了农户灌溉行为受大水利渠系状况、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基本用水保障率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验证了文章提出的理论命题。研究结果显示,在优先考虑基本用水保障率较高的灌溉方式的前提下,农户会选择一种灌溉费用最小的灌溉方式;责权明晰的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有利于灌溉用水费用的节约,催生了农户自主治理灌溉事物的行动;受制度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约束,农户灌溉事务集体行动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文章认为,渠系状况的改善,水利设施治理制度的明晰,农民集体行动能力的增强是农村水利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艳 《经济论坛》2010,(6):202-204
目前,各大灌区普遍存在其辖区内小型农业水利设施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的投资机制、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及用水户协会的水价机制、水费征收制度,提出了个人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6.
杨文辉 《大陆桥视野》2014,(10):115-116
老沙湾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沙湾县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对于防渗渠道的冻胀处理是水管部门的当务之急。而防渗渠道的冻胀破坏是由土壤中的水、土体颗粒物理性质和负温所致,在本灌区发生冻胀破坏的程度更为严重。渠道防冻胀处理可通过改变渠道的结构形式、渠基土体的基本结构、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等来实现。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渠道防冻胀处理的方式进行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部委声音     
水资源是战略资源必须强化管理最近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做了重要批示。他说,水资源是战略资源,水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做好防讯抗旱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水利发展机制和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在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状况,摸清经济社会用水状况,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本文笔者针对我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进行了阐要的讨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科学制定水利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超效率DEA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产出效率是促进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201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水利建设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分东、中、西部和农业大省地区对2010年全国各地区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国各地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的效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而农业大省如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效率过低。对效率过低的地区本文建议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投入力度、优化产出结构、加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产出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1.
李远计 《经济论坛》2006,(8):123-12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了继续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今年,中央发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1号文件,拉开了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大型灌区作为直接服务于“三农”的水利基础设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多数大型灌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程老化、效益不佳等问题,制约着灌区作用的发挥,所以…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8,(2)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长久以来,山西围绕水资源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造就了一大批在水利方面的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了一批像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全省农田管道节水工程、山西大水网建设工程等享誉全国、世界知名的优质工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山西省水利事业的发展,搭上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的顺风车,让山西这一项新兴产业绽放光芒异彩,"泽及全球,惠播四海"。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山西水利行业的现状,探讨山西水利在当前人们渴望追求美好生活、美好环境的大背景下,抓住发展的机遇,为山西水利寻找开拓国际市场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江大治 《时代经贸》2012,(14):62-62
基层水利管理单位担负着流域或地区性水利工程及抗旱排涝等任务,社会责任重大。随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曲决定》)的出台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我们迎来了水利建设的黄金机遇期,一年多来,水利基础设施明显加快,水资源管理渐趋严格规范,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但是,水管单位特别是基层水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及时跟进,因此,新形势下基层水管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与时俱进,激发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这一大局是一个值得探析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不仅是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和基础支撑,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低碳效益在内的巨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从农田水利建设、水源工程建设、水系生态建设、水能资源开发四个大方面,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十几个小方面,论述了水利改革发展在低碳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性和意义,分析了水利改革发展的低碳经济效益的实现途径,建立了水利改革发展的低碳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为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低碳水利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匮乏是灌区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如何通过节水灌溉,力争灌区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是当前各个灌区运营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重点分析论证了灌区节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实施灌区节水的具体措施及示范、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王芳 《经济月刊》2012,(10):55-55
水足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明了水利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再创新高,共落实资金3452亿元。三峡工程、治淮工程等开始发挥巨大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水美无锡     
《江南论坛》2014,(9):I0001-I0001
正无锡是全国首批水利现代化示范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当前,全市正按照《无锡水利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实施河湖并治,幵展城乡联动,全面推进以民生水利、安全水利、生态水利、资源水利、文化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叶少明 《发展研究》1995,(12):30-31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水利是治国兴邦的百年大计,是保障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地改革,努力搞活水利经济,以促进水利事业发展。在此,笔者就如何振兴水利经济作一浅析。 一、建立现代水利经济新概念 长期来,水利部门存在一种反常现象“只花钱不  相似文献   

19.
湖南水利旅游资源丰富,对其合理开发是创新水利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湖南水利旅游资源的分类分析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定量化综合评价,探讨了湖南水利旅游资源总体状况及水利风景区在环境、配套设施、管理三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水利风景区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宁夏中部干旱荒漠地区兴建的红寺堡灌区,将扶贫开发与建设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充分利用国土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异地移民安置,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