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朱跃龙 《首都经济》2008,(11):88-89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对缓解资源紧缺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循环农业”。  相似文献   

2.
张世贵  许玉久  秦国伟 《改革》2023,(7):116-125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助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农业农村数字化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动能。农业农村数字化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实质是以数字化建设为实践起点,以政策资源引导为契机,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从而对传统城乡间产品流动和要素配置进行系统性调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在于产品循环和要素循环。需从投资引导、人才保障、财政配套、人员素质、完善机制等方面探索农业农村数字化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新区》2008,(4):30-30
苏州高新区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中,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产业生态经济体系;合理度,并建立起“绿色伙伴”评审制度。三是“吃干榨尽”,综合利用。废气、废物在循环利用中实现“吃干榨尽”,废弃物资源转化已成为苏州高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一个新亮点。四是废水资源,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毛光烈 《宁波通讯》2005,(10):10-1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以追求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目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共识初步形成,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资源消耗减量化逐步推进,以提升技术装备为抓手的清洁化生产日趋扩大,以设施共享和资源循环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建设取得进展。但是,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工作也处于探索之中,如干部中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尚未根本确立.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偏差,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怍体系尚不健全等,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企业绿色再造的灵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循环农业,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在发展农村生产的同时,有效降低农村面源污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对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山经济》2006,(2):43-44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是通过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近年来,遵化市委、市政府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王树清 《发展》2006,(6):1-1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而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循环农业发展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综合管理。文章根据作者为有关县市编制循环农业规划的调查与思考,主要就循环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构建,并系统地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紧迫性与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以2013—2014年河南省18个地市绿色发展数据为样本,利用熵权法及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河南省18个地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地市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不同状态,但各地市低碳发展水平均滞后于循环发展水平;郑州等地市绿色效率呈现出强有效状态,开封等地市呈现出弱有效状态,平顶山等地市呈现出非有效状态。据此,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河南省绿色循环低碳协同发展的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12.
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必须以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资源的合理配置、空间布局的优化为重点,以集中供气、集中处理污染物为突破口,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建立生态、环保、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自2005年国家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以来,海西全面确立了“突出资源特色、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优势产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开始即循环、生产即清洁”的发展理念,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盆地内现有的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等工业为基础,已初步构建盐湖化工、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期间,天水市将深入实施《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和全国十大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建立以循环农业为基础、循环工业为主体、循环社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r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循环农业发展中农村可再生能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锦华  张雅璐  时东 《乡镇经济》2009,25(10):49-53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和体现。文章以促进循环农业发展为起点,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总量和结构,以沼气为实证说明了可再生能源在循环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构筑以可再生能源为支撑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观点,并为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尹洪英 《理论观察》2009,(4):108-109
现代农业和循环农业尽管在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它们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掠夺式开发。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成都经济发展》2005,(5):13-16,2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为加快成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产业,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循环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总结黄河三角洲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的经验,发展循环农业可以将农业生产劣势转为优势条件,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但当地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也制约着循环农业的发展,循环模式的选择应该因地制宜,循环农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需要探索循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多种路径。  相似文献   

20.
邱亚东 《中国经贸》2011,(8):133-134
循环经济是种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以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低排放、低消耗为基本特征,以再利用、减量化为原则,是对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结合工作实践经验,本文首先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其次论述了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