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作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依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至今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弊端日益显现,农民种粮收入难以实现有效增长。[目的]为了达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小城镇建设等目的。[方法]通过选取产粮大县公主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不同土地经营规模下的种粮成本及利润水平进行比较,并运用c-D生产函数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从种植成本来看,5~20hm~2中等经营规模投入的综合成本低于5hm~2以下小规模和20hm~2以上大规模经营;从利润来看,5~20hm~2中等经营规模无论是自有承包地还是转包地所获得的每667m~2平均利润均高于小规模和大规模的经营规模。[结论]公主岭市农户土地经营面积为5~20hm~2的中规模优于其他土地经营规模。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对农户种粮收入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证实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民种粮收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提出推进公主岭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辽宁省、陕西省、湖南省及福建省20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利润最大化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和机会成本理论的收入水平测算法对林地适度规模进行测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集体林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两种测算方法得出的各区域林地适度规模并不相同,林地适度规模区间值比确切的数值更为合理;农户实际林地经营面积与适度规模测算结果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户受教育程度、林业收入所占比例和林业补贴这3个因素对集体林地经营规模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明确适度规模区间,采取教育培训等措施培育林业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设立林业专项补贴制度来保证农户资金投入,引导经营主体流转林地以实现林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家庭农场特征的视角,构建了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河南省种粮成本和收益数据以及414个种粮农户、50个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测算和验证了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研究表明: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的下限和上限分别由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自有劳动力占比所决定。土地租金上升降低了农业收入,从而驱动家庭农场提高土地经营规模下限;粮食生产劳动的季节性导致家庭农场难有土地经营规模上限约束,人多地少的华北平原不利于种粮家庭农场的发展。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主要受种粮收益影响,种粮收益低驱动家庭农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导致出现生产非粮化和经营公司化趋向。提高粮食生产单位面积收益水平,实现家庭劳动力充分就业,是种粮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以2013年辽宁省新民市和大洼县358个种粮农户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Logit模型对种粮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家庭务农人口数、平均在家务农时间、人均种粮收入等都会对种粮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适度经营规模是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是多方妥协、多方权衡的结果。粮食作物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应考虑务农收入和土地生产效率两个方面,适度规模一般在100-400亩之间。我国每个农户持有的耕地过少且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加之农户严重分化,致使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交易成本极高;同时,土地只能原址利用造成的垄断以及农户间的相互熟识与攀比,使出租方索要的地租向最高标准看齐,致使租地者的边际地租曲线随规模扩大而迅速提高,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大多被地租上涨所抵消。这两个成本困境使得直接从农户手里租地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非常困难。政府必须采取差别化政策,对种粮家庭农场给予支持,同时借助中介机构降低土地流转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经营者的老年化、低知识化现象是导致农地经营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这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农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既为一部分农民放弃农地经营权、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提供了可能性,但同时也造成农民农地经营积极性的下降,愿意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个人务农年收入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的投入是激励农民扩大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两个重要因素;家庭劳动力数量成为影响其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户经营规模与效率水平不匹配对水稻生产成本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国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培训以及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滞后于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进程,由小规模农户短期内数倍扩张土地规模而成的规模经营农户可能仍然遵循着从事小规模生产的理念与方式。成本效率水平能够综合反映具有特定管理能力的农户在特定的地形、地貌、基础设施条件下,在特定的要素市场上的农业经营成效。本文基于江苏省稻农2015年和2016年成本收益微观面板数据,分别从成本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三个视角分析经营规模与效率水平不匹配对农户生产成本的影响。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结果显示,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相对较低的小规模农户在短期内从事更大规模经营时,由于效率水平与经营规模不匹配导致平均生产成本随规模扩张而下降的幅度降低,这将影响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预期效果。规模成本弹性结果显示,样本所处阶段的成本最小化规模大约在100~150亩之间。本文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是符合我国农业国情的主要农业生产形式,确定农户种粮适度规模对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户种粮收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株洲市辖区为例,文章利用随机调查法获取了15个村84个种粮户、利用案例调查法获取了7个种粮大户2013年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种粮投入、产出的结构、水平,在保证农户一定收入的前提下确定了:(1)现实条件下的种粮适度规模,外出务工农户、其他兼业农户人均需各经营2.13hm~2、1.73hm~2单季稻或者1.04hm~2、0.94hm~2双季稻,种粮大户人均经营6.02hm~2单季稻或3.06hm~2双季稻;(2)在有土地流转费、有政府粮食补贴的假设条件下,按照株洲市标准农作制度"早稻-晚稻-油菜"从事双季稻生产,则外出务工农户、其他兼业农户及种粮大户人均经营的适度规模分别为1.01hm~2、0.91hm~2及2.92hm~2;(3)存在(2)的假设、不再有兼业收入且进行农地整治,则人均需经营2.23hm~2双季稻可获得预期收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农地整治、加强土地权属的调配,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完善种粮补贴发放机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为农户土地双向流转提供信息等措施建议促进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四省963个样本的实地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以小农户与种粮大户的行为差异为视角,对比分析小农户与种粮大户种粮的技术采纳行为和技术效率差异。本文首先使用Logit模型分析技术采纳行为存在差异的机制,然后运用EBM模型计算技术效率进行差异分析。实证分析发现:小农户与种粮大户在采纳新技术时,其影响因素有所差异,但金融保险和信息获取渠道两方面因素对小农户与种粮大户采纳新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经营规模对种粮大户采纳新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小农户采纳新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采纳新技术的种粮主体,其技术效率比未采纳新技术的种粮主体更高;从土地经营规模看,10亩及以下的小农户进行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明显高于10~100亩(含10亩)的种粮主体;对土地经营规模高于100亩(含100亩)的种粮大户来说,其技术效率较低于100亩的种粮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且规模越大,其种粮的技术效率提高得越多。基于两种不同主体的对比可以看出,种粮大户提高了新技术被采纳的概率,且能够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但这并不否定小农户进行粮食生产同样具有技术效率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民生之根本,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农户规模经营绩 效的高低对农产品产量和农户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对农户规模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显得尤为重 要。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玛纳斯县为例,对其327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选取土 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① 两个指标来表征农户规模经营绩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对农户规模经营 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农户土地产出率层面,土地细碎化程度、家庭耕地总面 积、家庭总收入、滴灌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和转出土地行为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在影响农户劳动生 产率层面,家庭总收入、转入土地行为和农业劳动力人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土地细碎化程度和农 户对农业经营风险认知在5%水平上显著,非农业劳动力人数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在10%的水平上通过了模 型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的实地调研取得的问卷数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土地转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并将分位数回归模型用于估计农户转入土地的规模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影响,通过比较系数验证收入分配效应。最后基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提出促进土地流转并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现行种粮农户耕地流转的基本特点,探讨如何完善现有耕地流转政策,以适应耕地流转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方法]文章利用河南、黑龙江、四川、浙江等4省调查数据,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农户耕地流转率逐年上升,经营规模1.33hm2以下的农户比重显著下降;耕地流转主要方式是流转双方自由协商,以口头协议为主,租金以现金为主;针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地方补贴省际差异较大.[结论](1)土地流转、集中呈快速发展态势,但是省际差异明显,其中2012~2014年4省样本村耕地流转率均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1~2015年经营规模在1.33hm2以上的农户显著增加;(2)样本村耕地流转基本上遵循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主要以自发形式为主,以熟人关系为纽带,是嵌入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传统;(3)4省针对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补贴总体不足,并且省际之间补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微观机制上增加粮农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黄歇镇36户粮农的调查材料,对土地规模与农户收入、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收益率、商品率、平均成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黄歇镇在现阶段,粮农劳均耕地8.4亩左右,农户经营规模在20-30亩之间为适度。  相似文献   

14.
发展盘山县稻田经营的立体高效模式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盘山县微观稻农数据,利用单因素分析、分组比较、数据包络分析,对不同规模农户稻田经营行为及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田经营规模差异导致农户经营行为不同,小规模农户偏向兼业选择的稻田投入经营模式,大中规模农户偏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稻田产出率的经营方式;稻田经营行为差异导致农户稻田生产效率差异,中规模农户稻田生产效率高于大规模农户,大规模农户高于小规模农户,说明盘山县中规模稻田经营是未来稻田经营发展的主方向,具有最高效率。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冀、鲁、皖、鄂4省1372份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存在规模经济效应;(2)地块数和区位条件是限制小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客观因素,在土地规模短期不能扩大的情况下,秸秆还田技术不具备普适性是该项技术推广受阻的重要原因;(3)配备秸秆还田服务人员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小规模男性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感知,能显著促进小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结论:应从改善机械作业条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改进秸秆还田技术,降低技术采纳成本;培育秸秆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户认知等方面着手,有效推广秸秆还田的耕作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董春玉  刘颖 《南方农村》2013,(8):29-33,43
提高农户收入是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当前这一政策目标能否实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利用安徽省天长市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粮食补贴金额对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粮食补贴金额越高,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越高,非农就业时间相对越短,在非农报酬率高于农业报酬率的情况下,农户总体收入水平反而会降低。(2)农户收入更多地受到非农收入的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国家应实施相应措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报酬率的提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户非农就业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诱导的创新理论,以广东省112户种粮大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其经营特征及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厘清种粮大户烘干服务需求对其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烘干服务需求是影响种粮大户规模经营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否购买烘干服务和家庭人口数对种粮大户扩大经营规模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65岁以上人口数、农业收入占比对种粮大户缩小经营规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的实地调查数据,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产生农业机械服务外包需求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富余程度和务工经历引发的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是农户产生农业机械技术需求的根本原因;(2)农户经营规模过小的土地资源条件则是农户产生农业机械服务外包需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农业战略需要重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中国的农业面临着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困境。中国农地流转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其实并不低。但是,土地流转加快以后,土地的租金和雇工费用上升,农地规模经营利润下降。通过对6万户农户的抽样调查可以发现,小规模农户每亩的平均产值是2614元,大规模户是714元。这说明土地规模扩大以后,劳动生产率虽然上去了,但土地的生产率下降了。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从效果、利润以及对土地的关心来讲,家庭农场是最合适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经营主体收入的最佳途径,是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明晰粮食主产区农户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水平,并深入考察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提高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江西省7县428个水稻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粮食主产区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1)各县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特征存在着一定差异,且它们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劳动力、土地、资金和其他因素对粮食主产区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地因素对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劳动力和资金因素具有较大影响,其他因素影响较小;(3)在引入模型的13个影响因素中,土地规模、土地流转和户主文化程度对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劳动力人数、融资难易程度和非农收入比例次之,户主年龄、人均收入和区域经济水平也有影响,而家庭生命周期、粮食补贴、农业技术培训和购买农业保险则没有对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从加快土地流转、提升农户素质、破解融资瓶颈和分区分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4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认为要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创造适度规模经营前提条件;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户职业素养,培养适度规模经营职业队伍;扩大融资渠道,改善粮食补贴模式,克服适度规模经营资金瓶颈;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区分不同的地域类型,分区分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