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薛克 《辽宁经济》1998,(6):16-16,15
债务托管解决不良债务问题的建议提纲●薛克王庆童1.解决不良债务难题是当务之急。不良债务问题的不断发生、缓解和再发生,严重困扰我国的企业、银行和政府。据统计,1995全国国有资产为9.6万亿,负债为5.8万亿。其中,对银行的负债占66%,对企业的负债占...  相似文献   

2.
债务资本化(Debt Capitalization),又称债务股权化、债务转化或债务贴现交易。它是指债务国和债权银行商定,将债务国所欠部分债务变成债券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这部分债券,按券面值打折扣以后出售,一些国家有财力的企业、银行、财团和私人都可以购买,然后将所购得的债券拿到债务国的银行贴现,按面值兑换成当地货币后在该债务国投资,可购买企业股份,作为合作资金或创办新企业等等。债务资本化是80年代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以来,债权国和债权银行为避免债务坏帐、缓和国际债务环境,帮助重债国进行债务重整而新兴的一种债务调整方式。在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沉重债务负担困扰的情况下,实行债务资本化已成为缓解债务重荷、振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条可行途径。菲律宾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债务国之一,是最先实行债务资本化的国家,也是目前亚洲唯一实行债务资本化的国家,其债务资本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已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中推行债务资本化比较有效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大量不良债权、债务、既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包袱,也为银行增添了巨大的压力,许多人认为,我国企业这种高负债经营是造成企业亏损和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国有企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重大障碍,因此是亟待解决的,围绕如何解决银行企业间债务问题也引出了许多观点和争论,这里,我们不妨研究一下日本企业和银行的关系,也许对我们重新认识关于银企之间的这两个问题会有所启示,即:银企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企业的高负债经营就真的是造成我们企业亏损的“元凶”吗?解决企业占有的银行不良资产的办法之一-债权转股权,就真的一无用处吗?  相似文献   

4.
蒋暹  沈凌 《西部论丛》2003,(6):53-53
一是企业借重组改制之机逃废债务。企业故意忽视甚至排挤债权银行在改制中的合法地位,不通知债权银行就进行改制,出售资产所得收入不用于还贷,政府有关部门也没有征求银行意见就同意企业完成改制。二是利用重点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逃废债务。如利用三峡库区移民和产业  相似文献   

5.
面对巨额的银行不良债务,企业沉重的资金“包袱”,不少人主张通过债权变股权来解决,国家在企业改革方案中也有此一说.我认为:此举理由不足,负效应甚大,不宜施行.债权转股权的理由不能成立(一)债权转股权无助于银行不良债务的解决.凡有银行不良债务的企业,大都经营欠佳,本身就不符合股份制改造的条件,债仅无法转为股权.如果硬要将这类企业改造成股份制、银行贷款变成产权,那么银行就会连贷款的追索权都没有了,不良债务的风险将更大.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公平交易,任何交易都要两厢情愿.不情愿的交易、被迫交易本身就是有违市场法则的.在企业对于银行有着大量不良债务的情况下,银行作为有独立利益的特  相似文献   

6.
所谓偿债能力分析,是指对债务企业以某一时点会计报表所体现的现有资产偿还特定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并适当考虑未来净现金流入或获利能力的全部工作过程。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是债权人、债务人之间进行债务重组的重要依据,尤其是目前情况下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从商业银行收购的不良债权的直接依据。企业的偿债能力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债转股     
我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良债务越来越多。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将导致企业破产 ,也会将银行拖垮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债转股作为一种延缓矛盾和风险爆发时间应急性措施的债务重组手段 ,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以此为契机 ,彻底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 ,使企业的产权明  相似文献   

8.
论债转股     
成兵 《华东经济管理》2000,14(6):104-105
我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良债务越来越多。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将导致企业破产,也会将银行拖垮,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债转股作为一种延缓矛盾和风险爆发时间应急性措施的债务重组手段,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以此为契机,彻底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使企业的产权明晰,将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东南亚经济出现到达谷底走向恢复的迹象。要使经济恢复顺利进行,并扎扎实实地推进经济重建,银行系统必须提供必要的资金。但是东南亚部分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等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不仅银行贷款余额增长下降,而且银行的不良债权也越来越多。这些国家的政府一直在对本国的不良债权问题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处理。其方法主要是由政府机构买下不良债权,为增加银行的自有资本而注入资金,推进金融机构的整顿与合并,调整企业债务。但是,处理不良债权的进展并不一致,反映出各国政治及经济形势的差别。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与其他东…  相似文献   

10.
陈劲 《辽宁经济》1997,(2):32-32
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及化解对策●陈劲银行不良资产一般是指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这是《贷款通则》对不良资产新的划分。对银行来讲它表现为不良债权,对企业而言为不良债务。近几年来,银行不良资产越来越大,我们应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杜绝及减少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代盛  许坤 《科学决策》2021,(12):105-118
本文基于2007-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非标债权资产对银行债务风险影响.研究表明:自有资金或第三方理财导致非标债权资产占比上升会显著提升银行债务风险.导致结果的原因不是信息不透明,而是因为资源禀赋.禀赋较差的地方性银行通过非标债权业务实现金融资源的跨区对接,此举显著提高了它的债务风险.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分别采用银行所在地区、类型相同等其他银行非标债权资产占比平均值为工具变量的2SLS,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的银行竞争市场.  相似文献   

12.
目前,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采取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是银行债权产生的主要原因,也严重地损害了银行的权益。而银行债权面临的风险,将使银行的经营受到影响,同时影响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因此,加强对银行债权的保障是遏制信用危机必须的,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也具有重要意义。一、银行债权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债务主体利用各种手段,悬空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一是利用租赁、承包、托管、重组等方式,如组建新企业时,承租原企业的全部设备,把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挂账悬空,将企业的全部设备和资产承包给其他企业或个人,规避银行债务。企业兼并重组时只兼并有效资产,不承担银行债务。二是利用改制方式,把原来的  相似文献   

13.
防范银行风险化解企业不良债务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1993年开始,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前不久,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109次学术讨论会,研讨了这一问题,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的不良债务及其构成的风险问...  相似文献   

14.
仲禾 《浙江经济》1998,(1):18-19
1993年开始,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前不久,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109次学术讨论会,研讨了这一问题,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的不良债务及其构成的风险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现把讨论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致使银行经营包袱加重。据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家改制企业中,一半多有逃废金融债务行为,逃废银行本息达1851亿元。而且由于多数金融债务被架空,清收起来相当困难。企业逃废债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同时也和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的粗放经营方式有很大关系。所以,各银行只有从自身信贷管理入手,根据企业逃废债的形式和成因制定相应的事前防范和事后清收策略,才能有效遏制因企业逃废债造成呆坏帐增加的势头。  相似文献   

1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发生债务纠纷在所难免,因此债务重组也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债务重组采取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不能随心所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间交易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由于企业信誉、经营风险多方面的原因,为解决债务纠纷,债务重组已成为债务企业减轻债务和经营压力,债权企业避免债权彻底失去的重要手段.在债务重组过程中要正确地评估债务,公允价值的引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顽症”一:工程“债务链”需警惕建设单位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施工企业进而拖欠工人工资和建材款,形成日益庞大的“债务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我国债务融资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债务融资软约束的成因,认为偿债保障机制的不完善、银行监督作用的缺失、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缓慢以及经理人市场的缺失是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弱化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各项成因提出加强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债务与国民收入结构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债务重组的可能性债务重组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债务重组与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益问题和经营机制转变问题已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