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随着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余江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无偿退出政策为切入点,基于微观视角细化农户对宅基地的价值认知。方法 文章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探索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的内涵及测度,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及最优尺度模型分析了非市场价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宅基地非市场价值包括储物价值、保障价值、情感价值等三方面。余江区无偿退出宅基地包括户外厕所、禽畜养殖、倒塌房屋、院套等4种类型,宅基地的平均受偿意愿分别为737.51元/m2、530.56元/m2、338.17元/m2、388.04元/m2。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户的年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总数、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宅改前拥有宅基地数量、宅改政策的执行力度、程序公开度、环境改善程度及土地节约集约度等九方面。结论 宅基地退出不仅会带来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还会影响乡土生活“肌理”,这在一方面启示政策制定者的眼光不仅要聚焦“地”,也要关注“人”,规划先行可能是一个识别“肌理”重构过程中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启示政策实施者需要重视来自非市场价值的“阻力”,并通过程序公正、公众参与等方式帮助消解“阻力”,有序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认识不清,往往忽略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该文对国内外有关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地评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国内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非市场价值的评估是水质改良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或水生态补偿决策必须考虑的难题之一。该文以滇池为例,通过选择卡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昆明市居民对滇池水污染的认识及对水质改良的支付意愿,利用离散选择模型估计了滇池水质改良的非市场价值,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对居民最大支付意愿的影响主要因素,其中将离散选择模型用于水质改良在国内尚属首次。结果表明,多数居民对水质水污染有较清晰好的认识,居民的支付意愿与家庭收入、目标水质、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对湖泊环境影响的认识等成正相关关系;居民户对四类水和三类水水质的支付意愿分别为每月42元/月和91元/月,或504元/年和1092元/年,分别占家庭年平均收入的011%和023%;因此,可以计算算得滇池目前的水质改良到IV类和III类的非市场价值分别是6 91996万元/年和1499 3亿元/年。研究具有以下意义:首先,非市场价值是水质改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估水质改良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时应给予考虑;其次,在为水质改良项目进行公共融资时,应考虑到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并让居民更多地了解水质改良对湖泊生态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环境产品或服务的定价,将弥补未定价稀缺性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研究结果可为水质改良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生态补偿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基于安全农产品生产户视角的支付意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激励。本文基于江苏省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入户调查数据,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分析了影响农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支付意愿的因素,采用Tobit模型估计了农户愿意支付的金额(WTPA),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江苏省安全农产品生产户一次性愿意支付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金额现值为250603.92万元;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苏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为125930.74万元,高于苏中、苏南两地124673.18万元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经济价值之和。 相似文献
6.
感知价值、可行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检验感知价值、可行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其代际差异。研究方法:渐进适应模型和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第一,感知价值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户退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而"弊大于利"的感知对农户具有负向作用;而且,"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第二,可行能力的提高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也存在代际差异。研究结论: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的认同感和感知价值、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可行能力、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代际差异需求以实施差别化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构建宅基地多功能测算模型,基于地域和村域区位两个维度探讨宅基地综合价值及其空间分异,为宅基地的定价补偿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宏观地域尺度上,单位宅基地价值呈现浙北平原(嘉兴市)>浙中盆地(义乌市)>浙南山区(泰顺县)的分异特征,城中村单位宅基地价值地域差异相对较小,近郊至边远地区逐渐增大;(2)微观村域区位上,浙北平原(嘉兴市)和浙中盆地(义乌市)宅基地价值均呈现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边远型的分异特征,浙南山区(泰顺县)宅基地呈现出城中村>边远型>近郊型>远郊型的分异规律;(3)宅基地价值构成因地域和村域区位不同呈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宅基地功能价值具有显著的地域和村域区位分异特征,应考虑宏观地域和微观区位因素差异化定价,以平衡不同尺度区位农户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收益。 相似文献
8.
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行为与意愿悖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寻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悖离原因。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户分化通过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作用于理性行为人的意愿和行为;农户分化、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是造成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与意愿悖离的主要原因;农户意愿向行为转换的过程中,会弱化邻居的行为态度,强化村干部的组织号召作用,并且会重点考虑自身的职业特点而忽视其经济条件。研究结论: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改善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村干部培养、完善退出方案制定和促进非农就业等切实扭转农户行为与意愿悖离局面,进一步推动有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农户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9.
作者就恢复野果林生态问题对伊犁地区伊犁河谷农牧民进行了支付意愿调查。作者对是否有支付意愿问题用Logistic模型进行了估计并检验,结果发现户主收入、性别、教育程度、民族和家庭人口数对支付意愿发生比有显著作用;而且对影响支付意愿值大小因素进行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在不同显著水平下户主年龄、教育程度、是否有人外出打工和是否有家庭成员为党员干部等因素对意愿支付值的大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EVA在发达国家已经取代利润指标成为最准确的公司绩效衡量标准,《财富》杂志称之为当今最热门的财务创意。国外的实践经验证明,EVA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不仅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价值,而且能引导企业管理者重视价值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EVA将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评估工具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本文介绍EVA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理论,并在市场增加值概念的基础上引出EVA价值评估模型,探讨与传统价值评估模型相比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丘陵地区农地非市场价值磁——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非市场价值是农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价值研究中的薄弱点。选择典型丘陵地区荆门市,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进行支付意愿的问卷调查,了解了民众对农地非市场价值的认识,并对该价值进行了定量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荆门地区农地非市场价值总量为86.77亿元,其中耕地为29.01亿元,园地为9.27亿元,林地为23.38亿元,水域为25.11亿元。支付意愿与受访者特征有显著相关关系:市民支付意愿与家庭人口和支付方式显著相关,农民支付意愿与年龄、土地面积、收入和开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瑞士绿色经济对四川秦巴山区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士在历史上是个资源匮乏和经济欠发达的农牧业国家。瑞士发展的初期基础与当今中国西南部山区较为类似。对瑞士绿色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剖析瑞士成功经验。结果发现瑞士成功经验包括: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科学的发展方向指导、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推进。进一步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通过现有政策梳理、瑞士发展模式研究、比较优势分析等研究手段,形成一套针对区域实况、突出绿色循环、借鉴发展经验、实现发展创新的政策建议。瑞士绿色农业山地成功经验对中国"绿色赶超"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达地区耕地非市场价值及居民支付意愿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以南京市为例,研究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及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条件价值法,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南京市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504087.92万元,单价为20760.59元/hm2;(2)57.76%市民和60.32%的农民家庭愿意为耕地非市场价值付费,支付意愿分别为208.33元/户•a和120.26元/户•a;(3)家庭收支水平、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等是影响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受家庭支付能力及其在耕地非市场价值方面受到教育的影响,城乡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并不高。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研究目的: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分析北京市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提出了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研究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和方案;(2)提出了北京市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备选方案和推荐方案;(3)提出了推进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潜力的估计不能单纯套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等指标进行,而应密切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及规划布局等因素,采用“三分法”(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分析来进行;针对北京市的研究表明,尽管2004—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在308km2—423km2,但从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看,实现200km2以内的腾退比较合适,并且需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配合必要的政策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栏模型亳清河区域休闲农地存在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评估亳清河区域休闲农地存在价值。研究方法:采用双边界两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双栏模型,以零观察值产生原因区分受访者真实和抗议性经济行为;借助生存模型较精确地得到休闲农地存在价值。研究结果:(1)通过对比参与决策和支付决策的结果,文中所选8个属性变量在两阶段中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2)由生存模型得出研究区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34.95元/(人·年),总价值为2.70×10~7元/年。研究结论:通过双栏模型和生存模型能够较精确地得到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以及休闲农地的存在价值,为政府针对性的提高农户保护休闲农地的积极性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研究能够为土地整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必须全方位的进行整理潜力分析,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完整地涵盖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的内涵,在阐述其潜力涵义的基础上,选用19项潜力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从而得到所要评价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值,论证整理项目适宜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86、1995、2000及2007年的居住用地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动态度模型分析方法研究重庆市主城区居住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显示:1995-2000年间,年均扩展规模和年变化率都大于1986-1995年和2000-2007年两个时期,各个时期中渝北区扩展规模均最大;在年变化率方面,除2000-2007年大渡口区年变化率大于渝北区外,其余各时期渝北区均最大,渝中区年变化率在各时期中均最小。在整个研究时段,主城区居住用地扩张比较分散,各区域均有大规模的增加,但是,分散中也有扩张方向相对集中的区域,主城区东北方向即渝北区,和其他区域相比,扩张方向明显,规模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宅基地集约面积估算——以渝东北11区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选取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且生态环境脆弱的渝东北11区县为研究区域,从农户意愿角度揭示满足宅基地需求最大化时的人均宅基地集约用地面积,为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乃至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消费效用函数计算,K值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户宅基地用地需求与农户建房支出水平、农村房屋建造单价、农户消费偏好、房屋需求强度等存在依赖关系;在满足宅基地需求最大化时的最佳户均宅基地面积为122.14 — 140.06 m2/户,最佳人均农村宅基地面积为31.32 — 35.91 m2/人。研究结论:渝东北地区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潜力巨大,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具有极强可行性,应扎实推进宅基地内部挖潜,着力探索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的成果文献,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总体上,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要比结构优化研究充分;技术方法上,空间布局是以GIS技术支持下的定量研究为主,结构优化是以整理和规划背景下的定性研究为主。(2)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分析方法能较全面地刻画长阳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长阳农村居民点受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公路、农村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距离、居民点用地规模、土地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以加权Voronoi图为属性有层次搜寻局部中心,并依此构建的5级村庄等级层次更符合长阳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规律。研究结论:根据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关系确定居民点权重,并构建加权Voronoi图分割势力范围,为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四川秦巴山区是国家和省级重点连片扶贫开发区,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与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洼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和"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加强四川秦巴山区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域,以集聚—碎化指数、重力模型理论为依据,结合经济、人口、社会、地理空间等4方面指标从多维度的角度来研究四川秦巴山区现状城镇等级规模、城镇聚集程度和城镇空间关系,并通过变异系数、城镇中心性和城镇发展实力分析,探索城镇等级规模变化趋势,以期为四川秦巴山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和发展提出一定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