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本文界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其特点,揭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大学生本人和学校、政府、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公众所关注。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在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所存在的主要不足或欠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通过对江西省1203名大学生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处于中上水平、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薄弱、男生就业能力水平略高于女生、担任班干部和参加实习等实践活动能显著提升就业能力水平的结论。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建议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夯实专业基础,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而高校作为主要人才供给方,需要从专业、课程、教师三方面优化供给要素,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指导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阐释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下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如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分析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如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缺乏核心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匮乏;最后提出推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如个人层面,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核心就业能力,学校层面,拓展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社会层面,加大监管力度,创建权威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教育大众化阶段,众多大学生就业难固然受经济和社会等客观因素影响,但依辩证法内外因原理,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不足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本文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校教学、就业部门、团委部门和学工管理部门等角度简要分析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我国高校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发,阐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归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从国家、高校和学生个人等角度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改变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是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通过会计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模型的构建,从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应用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和适应与拓展素质四个方面来提升就业能力。文章提出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变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是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通过会计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模型的构建,从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应用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和适应与拓展素质四个方面来提升就业能力.文章提出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全国高校都在扩招,导致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涌进人才市场。而由于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引发了大学生就业危机。文章主要通过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并进一步研究高校应该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了制约就业的"瓶颈"问题。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梳理,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及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Despite wide recognition of the central role of knowledge and its transfer, extant research has focused much on some important asp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others. We focus on two underexplored issues i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literature, namely: (a) compatibility of new knowledge with recipients’ needs, interpretations of its past experiences and its existing norms, and (b)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which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tibility and extent of successful knowledge transfer. We examine different types and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compati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within our proposed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framework. We situate our discussion primarily within knowledge transfer in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ased on the proposed model, we also offer propositions future research can test.  相似文献   

12.
焦点人物     
《新前程》2008,(10)
  相似文献   

13.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1)
  相似文献   

14.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7)
  相似文献   

15.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6)
  相似文献   

16.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4)
  相似文献   

17.
焦点人事     
《新前程》2008,(8)
  相似文献   

18.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2)
  相似文献   

19.
焦点人物     
《新前程》2008,(11)
  相似文献   

20.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