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邓小平关于农业的论述和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并成功地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曾明确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邓小平文选》第1—3卷共222篇文章中,他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论述就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比重,形成了他关于农业的基本思想和观点。首先,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问题。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邓小平指出:“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这是一…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粮食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和粮食发展,大都采取了扶持政策。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不超过世界的百分之十,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我们所面临的粮食问题却不容乐观!首先是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数据表明,解放初期,我国总耕地面积为23.586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4.35亩。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耕地面积}降到21.9831亿亩,人均耕地仅占1.9亩。目前已是九十年代中期,工业以及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耕地。粮食产量虽一再提高,但单位面积产量不可能无限增加。其次粮农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比例大幅度增长。普通化肥和玉米种子价格增长数倍,一些机…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粮食问题更尖锐地摆在面前 粮食问题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中的头号问题。 举世公认的新中国重大成就之一,就是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民重视农业、重视粮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措施,使中国粮食问题有了很大缓和。从1978年至1984年,粮食总产量平均年递增高达6%,达到40731万吨。粮食的增产,促进了农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技兴农:跨世纪的选择──实现2000年农业发展目标的科技措施及政策探讨张勤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农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伴随人口增长,土地资源减少,到2000年前后,农业承载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中国绝不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主要农产...  相似文献   

6.
我心中的土地我从小念书,却长期被灌输了一个迷信思想,即:“中国地大物博”。昏昏然飘飘然糊涂了多年,后来才恍然大悟如梦方醒:中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人均计算,我们的土地似大实小,每一寸土地都负荷超重。因而,吝土如金,寸...  相似文献   

7.
我国15年来的伟大改革,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之源。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农业思想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1986年邓小平在听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中国将面临人口膨胀、资源衰竭和粮食短缺三重挑战,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世界25%的人口,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知识农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一、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投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  相似文献   

9.
充分正视中国的粮食问题孙明生,鲁丽莎一、中国的粮食问题的确严峻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中国人以占世界耕地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但由于人口的膨胀和耕地的减少,中国粮食的产需矛盾已开始显现出来。中国已经负...  相似文献   

10.
当21世纪逼近时,中国面临着耕地减少、人口增长的严峻局面,“中国人靠什么养活自己”的话题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界关注的焦点。邓小平同志早就精辟地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这一论断为我国农业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未来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总人口129.34万,其中农业人口115.69万,占全县总人口89.58%;土地面积448.3万亩,其中耕地68.79万亩,占15.34%,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近年来,平南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最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代农业为抓手,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对耕地流失的调查及反思杨德才,胡孝德,唐松根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耕地,耕地的增减又反过来影响着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虽然我国仅靠占世界总耕地面积6.4...  相似文献   

13.
对耕地流失的调查杨德才,胡孝德,唐松根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发展总状况对我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耕地,耕地的增减又反过来影响着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虽然我国仅靠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6.4%...  相似文献   

14.
“民以食为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不足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得起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粮食的供给与需求问题约终是赵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自从我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局部的粮多卖难与普遍的粮少不稳等现象已经出现了多次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四大自然资源——一耕地和水的严重短缺将是长期存在很难改变的。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而人均耕地则更少,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的水资源也只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人均占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但是,我国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了"十连快",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用世界1/10的耕地产出占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  相似文献   

17.
缺水山区灌面发展的希望——贵州小水窖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贵州17万平方公里土地,山区和丘陵占97%;全省2800万亩耕地中,田只有117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人均仅0.36亩。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基建占地的增加,人均耕地会更少。粮食生产是我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兴黔富民,就必须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建成农业人均半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土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党创建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的利益,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疾苦,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根本性的问题。西方一些学曾多次断言:“中国人口压力大,吃饭问题无法解决,注定要发生粮食危机”。然而,中国共产党却以好执政50年的实际行动和不懈努力,成功地解决了这一世纪难题;以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吃饭问题,而且,粮食工作从统购统销走向市场经济,日趋稳定。我是一名长期从事粮食工作,越想越感到党的英明、伟大,在举国欢庆建党80周年之际。回想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把握粮食工作前进方向的思想轨迹,对于它们在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为粮食工作振兴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们常用“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来说明解放以来我国农业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但也说明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我国农业面临着的压力巨大。福建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6%,耕地只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  相似文献   

20.
《上海农村经济》2009,(9):47-47
中国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政策。中国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