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任胜利 《上海国资》2006,(11):78-78
产权市场融入资本市场是必然趋势当前,产权市场中交易品种过于单一状况与市场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给产权市场一个较长的历史寿命周期,笔者认为,产权市场融入资本市场是必然趋势,而从创新交易品种入手是进入资本市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全球贸易经济推动了全球资本运作的发展,资本虚拟化成为资本运动的突出表现.具体表现为资产证券化。全球性资产证券化推动了全球资本运动,促使资产全球性流通.达到融资.投资和资本营运的目的。长期资金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融通的.主要以长期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为主,通过资本市场资金需求者筹集所需资金,资金供应者通过投资而取得更多的收益,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扩大企业资本势力.改善了资本结构,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市场为资本提供了运作场所.资本给市场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3.
正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和发展,给保持传统经营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融入了新的生机。如何运用商业化的经营手段经营资本运作,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现时各家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介入资本市场已成为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拓展业务,向全功能银行迈进的重要标志。 资本市场给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证券市场巨大的融资功能,为国有  相似文献   

4.
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契机。保险资金的入市在给保险公司带来高额回报的同时,还有利于扩大我国机构投资者的队伍,避免市场的剧烈波动,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洪锦 《产权导刊》2010,(6):43-45
发达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金融资产定价而展开。这对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资本市场来说,有其局限性。然与此同时,对于资本市场结构的多层次,金融学上存在一种基于金融市场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革理论,还有制度经济学上制度变迁理论,又给国内学者开展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理论依据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同时保险与资本市场的融合也会促进资本市场的成熟与稳定。本文从资金对接、产品(服务)对接及制度对接三个方面阐述了两个市场融合给它们各自带来的好处,并描述了目前我国两市场对接的状况。资金、产品(服务)与制度三个方面的对接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共同推进两个市场对接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郭风华  杨俊松 《新疆财经》2006,(2):45-47,52
寿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谋求稳定收益的特点,而资本市场恰恰可满足寿险资金的这种投资需求,2005年上半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资本市场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这两项措施给寿险资金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进一步创造了条件。本文通过分析寿险业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提出了促进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的功能决定了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资本市场,但目前我国统一上市标准的全国性资本市场限制了西部地区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制约了西部地区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出发,能否在全国性的资本市场之外,在西部地区建立一个区域性资本市场呢?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并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西部的现实条件分析了在西部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在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介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目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乏沟通所带来的问题,并针对当前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现状,提出了疏导两个市场应采取的对策。 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机联  相似文献   

10.
资本市场的认识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骏 《上海经济》2001,(1):61-63
目前,在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它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对资本市场概念认识上的误区资本市场一般由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的中长期信贷市场三部分构成。从规模上看,中长期信贷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表明,世界各国资本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中长期信贷亦即间接融资方式进行的。当前,对资本市场最普遍的一  相似文献   

11.
资本市场是资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货币市场而言的。货币市场长于生产要素的短期配置作用;资本市场则长于生产要素的长期配置效应。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到以股票市场为主体内容,包括债券、基金、产权交易等四大要素市场。可以说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历经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正是金融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和发展给保持传统经营的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融入了新的生机。如何运用商业化的经营手段经营资本运作,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现时各家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速降至近年来的低点,实体经济又频遇"钱荒"。时隔10年,国务院再次以最高规格出台"国九条",新"国九条"将给资本市场带来哪些新意?资本市场将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激发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前的中国经济增速降至近年来的低点,实体经济又钱荒"。时隔新"国九条"将给资本市场带来哪些新意?资本市何服务实体经济,激发中国经济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摆脱泡沫经济的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给日本金融机构带来的种种困境,日本政府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建立起了以日本金融厅为代表的独立金融监管体系。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正处在改革的转捩点,如何健全我国的资本市场、完善我国的监管制度,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总结了日本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就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迅速。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具有强烈的升值预期,但在资本管制的背景下,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在岸人民币市场,所以就涌入了CNH市场。由此也可看出,人民币国际化给资本项目开了口子,但这个口子并不完全。与CNY市场有所受限不同,CNH汇率面临双向波  相似文献   

15.
“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应该把消费者剩余还给消费者;消费者缔造了市场的繁荣,应该给消费者创造福利!”消费本身是有价值的:消费催生了使用价值、完成了社会资本的原始积累;消费赋予了劳动力的价值、形成了劳动力的市场;消费成就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再生产;消费开拓了商品经济、牵动了商品流通;消费造就了金融业及其市场的发育、带动了社会资本的流通;既然是劳动创造了物质文明,消  相似文献   

16.
根据WTO协议的要求,中国迎接资本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立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积极借鉴和吸取美国和加拿大资本市场建设的有益经验.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发挥资本市场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对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文章重点比较分析美国和加拿大资本市场结构、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谈谈对加速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董小君 《改革》2004,(1):60-65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 ,二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其中任何一个市场的变化 ,都会影响到另一个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但由于客观、历史的原因 ,这两个市场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加入WTO后 ,我国金融市场受国际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逐渐加大 ,为了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必须调整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文章从描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内在均衡关系入手 ,阐述了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基本特征及负面效应 ,提出了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从非均衡向均衡发展模式的转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先说资本市场是什么?一些人说资本市场是融资场所,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大家的参与,钱从哪儿来?如果仅仅是融资,谁把这个钱给你?资本市场有四大功能,第一是为了已经进来的人的退出,第二才是融资,第三是投资,第四是投机.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5年以来11号文、29号文、75号文这一系列文件背后的曲折故事,实际上也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增添了压力,中国如果自已具有更强大的资本市场,中国企业就无须费尽周折地到海外寻求融资;另一方面,也给中国政府的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法律法规的制定该如何更加贴近微观实际,强化操作性、可完善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资本市场仍是以沪深主板市场为主的单一资本市场,这种单一的资本市场体系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在现阶段,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指出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并从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七个方面架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体系,并提出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