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边缘区经济活力的激活必须依靠与中心城市生产要素的交换,积极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我国很多省际边缘区由于存在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原因,加上行政壁垒化与行政边缘化等主观原因,难以接受省会城市经济辐射。本文提出了省际边缘地接受省会城市经济辐射的三个基本判断,即通过经济影响力、交通距离、要素流量和空间差异等要素判断接受辐射的可能性,通过断裂点理论进行辐射源的选择,通过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判断辐射阶段。同时,还提出主动融入、自建"中心"和区域结盟等三种省际边缘区接受省会城市经济辐射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和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群整体辐射能力不强,核心城市中心地位不突出,中低城市流强度城市占多数。2区内第二产业辐射较强,呈现高集聚态势;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空间分布较为分散。3区内各城市地域分散,经济关联性不强。为了促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有必要提升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提高第三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22010年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经济收敛模型的框架下,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来比较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强弱。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相近,并没有出现上海的经济辐射强度明显强于北京的经济辐射强度的情形。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度分解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晋城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论述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东北区域经济的具体规划方案,指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省际边缘区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主动接受周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是欠发达的省际边缘区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动适应。但从辐射通道上看,省际边缘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从辐射流上看,省际边缘区自然条件较差,要素匮乏;从辐射动力上看,省际边缘区接受辐射的动力不足。本文以陕南地区为例,在分析其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难点的基础上,利用断裂点理论计算出周边五大中心城市对陕南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并提出陕南地区要争取特殊政策倾斜,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制定差别化经济辐射接受策略,以及积极宣传优势特色产业以吸引经济辐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中心,随着现代化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腹地的发展,而且与城市所在区域内外城市和谐共生发展。城市发展既接受其他城市和区域的辐射与吸引,同时也与其他城市和区域辐射自身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反向交流。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从区域、综合、战略的观点探讨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区域地位和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城市经济区划是中心城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城市经济区划的意义 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与区域联系为基础,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客观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网构建对河南城市辐射场空间格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公路建设最直接的空间经济效应是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进而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场强模型对河南省2004和2011年中心城市辐射场强运算的基础上,对各区域的空间场能进行比较与分类,继而依据场强取大原则对各城市的腹地范围进行划分。研究表明:随着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地区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场能均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地区间空间分异特征还较为显著,中心城市及邻接地区的场能较强,中原城市群地区高于外围地区,豫东平原地区高于豫西山地区;腹地划分显示郑州以其优越的交通优势和较强的综合实力而在腹地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多数城市的腹地范围与行政区划存在较大的偏差,由此认为按照腹地原则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或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心城市是指城市整体实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中心城市是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中心城市通过和区域的互动作用,实现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辐射带头作用。随着湖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是带动周边城市而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对湖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中心城…  相似文献   

11.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心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经济规模应比较可观,整体实力应比较雄厚,国内生产总值在所属区域中应占有相当的比重,人均GDP应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这是中心城市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作用和效能的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逐步实行财政包干新体制(“分灶吃饭”)和市领导县的新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心城市的发展开始受到重视。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存在着东、中、西部等梯度差异,还存在着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乃至乡村腹地的经济落差,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应选择中心城市辐射与梯度推进相结合,并以中心城市辐射为主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带动.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历程看,都实施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13.
陈金瑞 《发展研究》2014,(10):107-108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集聚的主要载体,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龙头、支撑、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平中心城市建设经历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到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新区建设等变迁过程。从横向对比来看,南平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中心城市的差距越来越明显,集聚功能偏弱,发展空间受限,并成为制约南平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课题组 《经济论坛》2010,(4):103-106
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市是冀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当前,其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得天独厚的科教优势、“三年大变样”及“作风建设”的成果都为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条件。石家庄要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加强辐射,促进石家庄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郑涛 《经济论坛》2008,(10):4-6
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之间进行的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并最终达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辐射的基本机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在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环境等方面都比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有优势,所以其资本的边际效率较高,周边地区的资本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中心城市地区集中,将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力最强、辐射范围达到400Km以上,而北京市和广州市的经济辐射力与辐射范围相对较弱。其原因在于三大经济圈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行政因素及核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角度看,应积极构建面向祖国腹地的经济辐射网络,积极推动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各级政府要根据地理条件合理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周边地区要根据核心城市的特点接受经济辐射。  相似文献   

17.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蕾 《经济经纬》2007,(2):72-74
相对一般型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和综合服务的作用,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以"郑汴一体化"为切入点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对于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及带动整个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分析全国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黄河经济带的空间划分方案。进而,以黄河经济带地级以上中心城市为样本,通过中心城市服务能力的时空格局分析,并与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对比,深入解析了黄河经济带中心城市服务能力规模等级、职能定位及其空间体系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黄河经济带中心城市服务能力的空间分布较为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大区域京津双核吸引,小区域省会中心带动的空间格局。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能力与空间经济联系之间呈现高度的空间耦合关系,说明中心城市服务能力是其对外经济联系强弱的综合反映。京津两市的全域性中心服务能力尚有很大不足,服务辐射较多局限在邻近的周边区域,对中、西部广大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小。与长江经济带相比较,黄河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黄河航运功能不足,东西横向经济联系相对较弱,横向陆桥通道建设对黄河经济带长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经济区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国  赵群毅 《经济地理》2004,24(1):8-12
首先通过对山东既有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思路的评述,结合目前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城市经济区为基础进行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基本思路。然后通过对山东省城市中心性的分析确定了6个省域中心城市,并对6个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山东省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案。最后文章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框架,并对各城市经济区的区内组织和以四条主要联系通道进行区际协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中心一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对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效应更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市场潜能、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和促进创新创业三个途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规模越大,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减小效应也就越大。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的范围为250公里,距离中心城市越近,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提升效应越明显,越能缩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