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与农村沼气池建设的二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的供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效果,如果新的能源不能稳定自给,农民在经济贫困的条件下,必然回复到砍伐生物质能源的传统上去,农村生活能源的解决是退耕还林的一个重要能源支撑.本文在介绍西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沼气池建设与退耕还林推进的规模与区域适宜度的二重性约束关系,并提出与退耕还林还草协调发展的能源支撑对策.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过程中陕北粮食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而粮食问题正是西部大开发中的的主要问题之一。陕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在退耕还林还草的条件下,解决粮食问题更是至关重要。陕西北部地区素有“陕西第三粮仓”之称.通过调查和研究,探索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增产潜力.寻求其发展途径.采取“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战略措施,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地区的粮食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下):政策实施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3月,朱基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有步骤而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及防沙治沙、草原保护等重要工程的建设,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建成我国西部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西北地区都被作为政策运用的重点地区。一、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现状在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1999年进行退耕还林试点的有三个省份:四川、陕西、甘肃。四川是长江上游省份,陕西、甘肃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2000年,在国家制定的关于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试点…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防治土地退化的重要举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退耕还林还草评价指标体系,是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根据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出了15个包括水、土壤、植被、经济为主要因素的流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为区域农林牧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还草是说在那些没有林草的地方建设林草,而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是指在有林草的地方保护林草。只有将退耕还林还草与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结合起来,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取得完胜。一、西北地区的天然林分布现状与功能西北地区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但是还是有一些天然林分布,维持着西北的生态环境,并且为西北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木材资源。西北地区的天然林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倚山。西北地区的天然林多集中在主要的山区,平原、盆地、高原等都经过人类长期开垦,只有人工林的存在,天然林荡然无存。二是稀缺。西北地区虽然地形复杂,…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防治土地退化的重要举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退耕还林还草评价指标体系,是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根据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出了15个包括水、土壤、植被、经济为主要因素的流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为区域农林牧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发展生态经济农业是西部农业的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西部农业面临的生态困境,提出了西部农业的出路是发展生态经济持续农业,当前主要是要进行结构调整,把退耕还林(草)视淡西部开发中的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也应视为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结构调整的战略和发展生态经济持续农业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寿阳县在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山区生态农业特色县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前提,以优化农业结构为切入点,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走活了生态农业“六步棋”: ——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人均近6亩地的实际,本着宜  相似文献   

9.
对宁夏南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朱 基总理倡导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以粮食换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战略,都无疑为宁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为宁夏今后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南部山区占居着宁夏半壁河山,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南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治理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宁夏经济的腾飞。南部山区多年来之所以没有大的发展,经济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是自然条件恶劣,入不敷出,恶性循环的结果。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切中了南部山区发展的要害,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综合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综合分析了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的发展空间,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对策,以林牧为主,建成林牧业基地是方向,并对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实现目标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除西北地区资源瓶颈束缚的路径之一,可以代替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方式。基于西北地区特有的资源环境状况,近期内,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时应着力探索在生态脆弱地带实现矿产资源、水资源的循环开发利用。推进西北地区资源与环境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应在合理规划、参与主体、园区建设、资金技术支持和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西北地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分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回顾了政策体制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并从有机农业、循环经济、三个统筹、能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城市扶贫、煤炭自燃防治、绿色GDP的建立等八个方面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还取决于除资源禀赋条件外的其他能力,即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获得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只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拥有能够产生可持续的创新、演变和对环境把握的核心竞争能力才是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成为国际社会近年来纷争不已、莫衷一是的热门话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展示了光辉前景。文章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点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武汉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云南“生物谷”区域经济模式的意义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建成云南绿色经济强省战略上阐述“生物谷”区域经济模式对云南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和普遍指导作用。重点论述了云南建设“生物谷”区域经济模式的实施步骤、措施和应避免的主要方面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徐博  邓宏兵  刘芬 《经济与管理》2006,20(11):48-51
产业集群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但其自身也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为更有效地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研究产业集群风险,积极寻找风险规避的策略和途径,以期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循环经济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官卫华  姚士谋 《经济地理》2002,22(5):579-58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了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现状特征,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城市化进程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西部大开发其实就是西部的城市化,西部大开发战备的具体落实应该体现在城市之上。而西部大开发也应当以城市化为先导,以城市化作为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省域内经济差距的过分扩大影响了省内各区域以及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要求地方政府从更高更宏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处理区域内的经济问题。陕西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演化机理及其合理性对该省及全国经济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0.
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它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与和谐以及公众积极参与发展的基础上,它特别强调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生态合理性。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城镇与乡村之间、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